解读一篇文章的关键之处在哪里?矛盾、冲突、不解之处。了解一个人的关键点在哪里?让人匪夷所思的“撒谎”的言行能够给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
撒谎是一种“病”,得治。不,严格说来,撒谎只是一种病征,它只是给我们呈现出一种症候,至于具体的病是偶侵风寒,还是已经病入膏肓,那需要一个“医生”专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当我们看到一个一两岁的孩子拿着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却声称那就是他自己的,我们会怎么办?觉得他就是在说谎,是吗?不,这只能说明这还只是一个尚未培养起边界意识的孩子,他拿了别人的玩具,却认为那就是自己的,他并没有有意地撒谎,他自己就是那样相信的,他还生活在他的幻想里,他还分不清自己和世界的边界。当然,你或许会说,为什么同样的年龄,有的孩子已经有边界感,有的孩子还没有呢?那这就是孩子的父母需要留心的问题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过对孩子边界感的培养呢?边界意识并非天然形成,父母的教导作用正在于此吧!孩子“撒谎”的行为给了我们提醒,有些“维生素”的补给该跟上了。
当一个孩子真正开始有意识地撒谎时,确实是他的智力突飞猛进地开始发展了。这种“病症”太复杂了,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拿上岗证就当父母的家长而言,常常是读不出背后丰富的信息的。当然,我和犇爸也在其中。记得犇犇第一次策略性的撒谎是在他刚满四岁的时候,正是春天。那段时间他痴迷于玩“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为了多玩一会儿游戏,他和爷爷奶奶周旋,给妈妈撒谎,还和爸爸瞪眼,当然,结局是他被收拾了一次。那时,我们都还没有听说过“开始撒谎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这种说法,我们就是把这种行为认定为学坏,于是有了这次强有力的干预。我想,这是一般家长的第一反应:孩子学坏了,需要教育!但这明显是不够准确的判断。当然,如果过于乐观地只读喜不读忧,也不是好“医生”,智力发展固然可喜,但这“病症”之后还在告诉我们更多的信息:孩子开始运用智力努力趋“利”避“害”,这利与害都是从孩子自身的角度、短期的角度而言的,他们还不懂得有时利己未必利人,还不懂得利此时未必利长时。既然孩子的智力发展了,那是时候和孩子玩玩更大的智力游戏,聊聊更广阔的世界了。——这样的撒谎,在我看来,就仿佛偶感风寒,出门探索难免被天气侵伤,然而,吃一堑长一智,长点儿智慧,还该奔向远方,也别止步!
我也见过撒谎成性的孩子。这是极端。就像有的孩子,三天两头生病送医院,甚至常年住在医院,这就是虚弱的极端。
绝大多数的孩子,一年感冒两三次,每一次都需要照顾,给他一次更健康的疗愈,孩子大都会往着健康的路上走——而这样一些孩子,他们的身体素质总体是健康的,他们基本没有受到环境的侵害,保持了一个人正常而自然的发展。
但是,对于极端的孩子,我觉得下猛药并非明智之举,追根溯源地挖掘出病症,才是真正需要费神费脑费时间去做的事情。曾经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孩子,撒谎成性,让人匪夷所思。孩子自己偷偷买了一部手机,偷偷办了一张电话卡,她为她的这一行为做出了不下五种“诚恳”的解释。我记得那天早上跑操,所有的孩子都从我们的身边跑过,她在领导和家长的审讯下说了第一个理由,被强有力的妈妈拆穿了谎言以后,她又讲出了第二个理由,迅速被领导拆穿了,于是她又开始找出第三个……那时我还年轻,孩子的家长和年级的领导都比我资深,而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一个爱撒谎的孩子,显得那么不知所措。那天晚上,孩子主动找到我,态度极其坦诚,给了我一个全新的理由,看起来那么合情合理,那么诚诚恳恳,我差点相信了——我想她大概还是不想破坏自己一些还好得形象罢。但这样一个理由又随即被第二天更深入的调查推翻了。
看似病入膏肓,但这病根从哪里挖起?家庭无疑是第一责任人。有时候家长用同样敷衍撒谎的方式应酬工作之人,无形之中给孩子提供了“榜样”。有时候一个家庭缺少平等对话、缺少原则建立,那孩子很容易养成撒谎的习惯,用以逃避惩罚,获得奖赏。尤其是当一个孩子从说谎中获得了更多的安全,同时又享受了更多的放纵时,他自然会不断练习撒谎,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也就把撒谎的技术炼得愈发炉火纯青。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或者说,孩子是父母涂抹的一部作品。孩子身上所有不好的“病症”都值得成为我们成人反思的重点。
当然,我们会不会撒谎?作为成年人。我会不会撒谎?
仔细想想,有过。那我们为什么撒谎?难道也是逃避惩罚获得奖赏吗?不要用善意的谎言来搪塞今日的话题,除了善意的谎言,我们也都说过虚假的语言来伪饰过我们自己。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内心还太虚弱了,我们需要语言的装璜来粉饰自己的强大,假装自己什么都可以,坚决不会有问题。可怜。只有自信的人才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弱的人不会有这样的勇气。所以,撒谎对于成年人而言,也是“病征”,在这病征后呈现的是我们灵魂真实的样子。
我想,真正健康的灵魂不必撒谎,那是身为人,应该修炼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