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事,都有个“度”存在,这个“度”就是边际点,或者临界点,超过了这个临界点,你的努力得到的回报,会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叫“边际点递减效应”。
我以前交材料时,总是追求完美,尽管早已经写完改好了,会因为领导的一句话,拿回来继续改,有时候竟然会拖到“deadline”的时间,还“意犹未尽”,心中有一份“自责”和“愧疚”。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后来,就是知道了“边际点递减效应”,不再纠缠,到了一个时间之后,转给另外一个人改,节约了精力加强了互动合作。
比如,你偶尔称赞一个人聪明,他很高兴。但是,如果一见面你就称赞他聪明,时间长了,他会觉得你虚伪不真诚,哪里还会对你有感激之意。所以称赞人,也不是随意的。
所以,有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夸自己孩子时,不要笼统地表扬孩子聪明、漂亮,而应该具体地表扬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时,具体的行为很好。比如,表扬给老人让座的行为,比如孩子洗了自己的校服,表扬孩子干净整洁。
孩子长大了以后,要称赞的有效果,就需要父母真心的陪伴,千万不要一句话反复说。味同嚼蜡。
同样的道理,批评,也不能反复。在单位,领导对一件事情反复讲,开始还能起到警戒的效果。一旦次数到了“边际点”,甚至听说有数年,几届领导还用同样的管理方法的话,一是,无形当中自己做了“抵触担当”,这肯定是不说领导,是谁都不想的;一是,领导的水平局限性暴露无疑,失了威信。
在家,父母常说,孩子被吵“皮”了。也就是说,父母批评孩子,孩子已经不害怕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了。时间一长,孩子长大,父母衰老,如果不想办法,继续再管不住孩子,青春期十五、六岁的男孩子情况极端的就是“家里的活阎王”。所以,批评孩子也要讲究方法,讲究批评伊始就“点到为止”,看到孩子有悔意,就不要抓住不放了。
参考书目:
1、《麦肯锡方法》 [美] 艾森·拉塞尔
2、20170721剽悍晨读
我等你,风里雨里
草在结它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