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分享会及感悟
2019年9月28日下午,从徐泾东地铁站出来,头顶着蓝天白云,绕过巨大的“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想着马上要分享讨论的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心里充满着一种将要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兴奋感。借此机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们对生命的意义这个无限大的命题分享讨论交流一下各自的思考和感受。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主要讲述纳粹时期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的励志故事。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他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1997),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费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量超过千万册,获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书友们的读后感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把他们的核心思想记录了下来,希望能带给你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书友A:爱能毁灭一个人,爱也能拯救一个人。作者弗兰克尔在濒临崩溃的边缘,通过运用对妻子的思念和爱意来填补自己精神世界的空白,认为这是上帝赋予他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活着或许也是对另一半的责任担当。
书友B: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爱人也不在身边,支撑他活下去的唯一可能就是他人生中还有牵挂,而这个牵挂就是他要创作的文章,而且这个文章的创作又无人可以替代,所以这个牵挂促使他想着让自己活下去。也就是说工作让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书友C:弗洛依德认为人追求快乐,阿德勒认为人追求优越,弗兰克尔认为人追求意义。在我看来,人既追求快乐,也追求优越感,而追求意义,实质是在追求一种更高等级的精神上的快乐和优越感,是一种自我升华之后的快乐和优越感。
书友D:一方面是我们面对人生挫折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挫折,挫折是让我们修行的很好的机会,在修行中不断变得强大,这种强大包括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世界的内心。另一方面是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人毕竟是社会和人类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努力奉献自己的作用,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利共赢理念,只有这样,社会和人类才能发展的更好。
书友E:作者给出的人生意义的理解:至此,我们已经说明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进一步解释。
书友F: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其他个人选择、行动、关系、爱好甚至简单的快乐也能赋予生命以意义。这辈子我们怎样活就是对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回答。
书友G: 弗兰克尔是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他知道人生其实本无意义,但是他愿意鼓舞全人类为自己找到意义。他那派精神病学的任务,就是用各种方法帮病人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生命意义。相对于精神分析法把人当做客观环境的被动产物,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我不能不同意弗兰克尔的观点,从自己半辈子的生活经历,我也认为用什么态度应对所处的环境,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实在决定了人的生活轨迹,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沮丧失望悲观的时候当然有,不必感到羞耻,应该学会自己把自己从负面情绪里拔出来,然后真心相信“明天会更好”,明天真的就还好。不同的年纪,对生活有不同的追求。年轻时候追求理想,很好;年纪大了追求稳稳的幸福,也很正常。弗兰克尔曾经说过,不同的人生阶段,赖以寄托精神的人生意义也不同。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这里点到为止,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你们自己思考。后面我们聊聊书中的细节和感人至深的语言以及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小话题。
了解自己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可以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只要有可能,你就应该告诉病人为什么要活下去,一个目标就足以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内在力量。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他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他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这样的人在集中营里很快就会死掉。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来个根本的转变。我们需要了解自身,而且需要说服那些绝望的人: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积极的态度
正如尼采所说的,那些不能将我们打败的,终将让我们更强大。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于对美、艺术或者自然的追求。作者让我们相信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适当减压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得到解放的犯人最初的感觉叫“人格解体”。这是心理的减压病。正如潜水员突然离开潜水舱会损害他的身体健康一样,犯人突然从高度紧张的集中营得到解放,也可能遭受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损伤。无论是从悲到喜还是从喜到悲,无论是从贫到富还是从富到贫,我们都要尝试建立缓冲的时间和空间,减少这种突如其来的落差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所以说,适当减压有时显得特别重要。
意义疗法
着眼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追求。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用“追求意义”一词,而不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强调的快乐原则(我们也可以叫它“追求快乐”),也不用阿德勒心理学派的“追求权力”或者“追求优越”之说。
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在这一点上,它与心理分析分道扬镳。
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意义疗法因为牢记人类存在的短暂性,所以不是消极悲观的,而是积极向上的。我们形象地表达这个意思: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即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没有必要嫉妒年轻人,更没有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他为什么要嫉妒年轻人呢?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远大前程吗?“不,谢谢你”,他会这么想,“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这就是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甚至准备着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
幽默
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大家都知道,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哪怕只是几秒种。作者就曾经训练过在建筑工地上一起干活的一位朋友培养幽默感。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简单来说,用过的人都说好。
希望
曾经有一年的语文高考作文题目是这样的,一个人驾驶一个小船,只能带一件东西随行,他面对成功,财富,家庭,事业,爱情,希望等等,让考生做出选择。作者认为人要活下去,总需要一点希望,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爱
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如今我对这件事理解得更加深刻,那就是爱一个人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爱在精神和内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无论伴侣是否在场,是否健在,爱以什么方式终止是很重要的。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通过爱,你才能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特性,甚至能够看到他潜在的东西即他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是什么。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而爱也是一种生活的责任。
生命的意义
如何确定生命的意义?心理学家的答案分别是:弗洛伊德,祈求快乐;阿德勒,争权夺利,追求优越;弗兰克尔,人活着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而寻找生命的意义有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生命意义的质疑,没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它构成人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你和你的命运无法跟任何其他人及其命运进行比较。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有时你会发现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确定自己的命运,有时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正确的应对也只能有一个。
至此,我们已经说明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进一步解释。
找到生命之意义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人生仍有目的。他不能过创造性或享乐的生活,但不只是创造和享乐才有意义。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
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其他个人选择、行动、关系、爱好甚至简单的快乐也能赋予生命以意义。
自由
自由包括身体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弗兰克尔最具持久力的观点: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人可以克服冷漠,克制暴躁。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完全的内在自由,得到了所遭受的苦难带来的价值。但这样的人哪怕只有一个也足以说明人的内在力量可以使他超然于外在命运。不光集中营有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人都会遇到厄运,同时也就会遇到通过勇敢地面对苦难而实现道德升华的机会。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但是,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
弗兰克尔不断地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决不放弃也决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他认识到自己必须努力为未来而活下去,也从对妻子的爱、要完成自己的意义疗法著作的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还从艺术和大自然瞬间的美丽中发现了意义。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不论发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他把这不仅看作一个选择,而且是“担当自己生活重负”的责任。
快乐
在集中营待久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就是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要慢慢地重新培养这种能力,才能活的更久。而在现代社会要实现个人的意义就必须超越主观的快乐,办法是去做某件“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献身于某种事业或所爱的人”。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选择
当想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有很多力量拉着你,让你保持原地不动的状态。因为你原地不动,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最安全的;当你变得更好,离他们越来越远的时候,他们就难以从你身上得到支持了。更糟糕的是,他们会从你的进步当中看到自己的原地不动。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更深的痛苦。没错,我们应该重视他人评价。可是,人们常常按照亲疏远近来排列评价的重要性。
我指的是那种认为人应当无一例外地抛弃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的观点。人不是完全受到限制和决定的。人是自己做出了是屈服于环境和条件还是勇敢挑战那些环境和条件的决定,换句话说,人最终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深度心理学”强调切入患者的过去和潜意识的直觉与希望,而他不是,他奉行的是“高度心理学”,注重的是个人的前途和有意识的决定和行动。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他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
有些书读与不读和读完感觉好或者不好是两回事;有些事做与不做和做的好或者不好是两回事;有些东西想与不想和想通或者想不通是两回事;有些人见与不见和聊的开心或者不开心也是两回事。而这些都是生活中选择的问题。
人生不是一次选择决定的,人生是一系列选择的汇总,当你不知道选择的原则时,选择就是随机事件,一次接着一次正确是不可能的。人做选择难在什么地方?是选择有成本,成本应由成年人自己支付。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可以从别的方面得到补偿,但时间却永远的失去了且不能找到等价的东西补偿。
《越哥说电影》中对《回到未来三部曲》的评价中说到:有时我在想,电影也许就像是在尘世中和我们相遇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擦肩而过的,印象深刻的,他们和它们,记得的不记得的,本质上来说所有的相遇都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些相遇对我们的触动构成了我们现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信念等等。
活法
面对活法,作者想告诉我们,这是你的人生,不是其他人的人生。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说,怎么想;而是你这个生活的主人怎么想,怎么做。一个人真正成长的标记,就是学会放下他人的期望,为自己而活,对自己负责。人生只走一次,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活在别人的想法里,那该多遗憾啊。
因为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包含着死亡,而每一时刻都不会再重复。那么,生命的这种短暂性难道不是使我们尽量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示器吗?它肯定是的,因此我提出一个忠告: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我们更容易选择追求简单的快乐,读完此书,作者建议我们或许更应该思考和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然后坚定地走下去。在工作中或者在爱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生活中体验人情冷暖和喜怒哀乐。不管别人怎么忽悠你,记住,这个世界只给你提供生活的环境,从来不提供怎样活着的方案。
以前读书人非常提倡一个概念:做一个有思想的芦苇,可惜芦苇真的微不足道而且对社会和人类的贡献太小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只能默默无闻地当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这两个概念如果能综合到一起,岂不是更好一点?那就是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螺丝钉,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客观批判能力和主观选择能力。至少这样的一个答案给出了怎样活着的一个方案。
《越哥说电影》对电影《比海更深》的评价中关于生活又给了我们一些关于活法的建议,我觉得他写的非常好,所以分享给你们,你们各取所需。电影《比海更深》主要讲述了一事无成的主人公在面临梦想和家庭时的困惑和抉择,他寄希望于用彩票赌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他觉得只要有了钱,他就可以将梦想爱情和家庭全部抓在手里,但其实人生很多事情就像是中彩票一样,我们可能根本就不是那个幸运的人。譬如梦想,成功以及爱情,主人公妈妈说,到她这把年纪了还没有爱过谁比海更深呢。因为她不是爱情世界里的幸运儿,但这并不妨碍她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过得快乐。
这就是越哥想说的,人生的活法有千万种可能,有爱的时候能为爱勇敢,没爱的时候也能为生活狂欢。有时我在想,人生就像是一张拼图,它分成了梦想,爱情,家庭,事业,金钱,快乐等等碎片,你不是非得要把一整张图全部拼完才肯罢休,我们总想把什么都抓在手里,总想去挽回那些已经失去的,总以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没有遗憾的人生。但普通人啊总要牺牲点什么才能得到幸福,因为我们并不是那个一定能中奖的幸运儿。我们是那么弱小,弱到有时我们甚至都无法战胜自己,梦想成真、爱情美满、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一个方面的成功或多或少都会牺牲掉其他方面,我们不必耿耿于怀更不必在抉择的时候徘徊不前。2020马上来临在这里送给所有朋友一句话:不要用过去来惩罚现在,更不要用过去左右未来。
此时此刻,正值国庆,普天之下,举国欢腾。如果你有幸看到这篇文章,无论你是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做家务带孩子,或者在家看剧或综艺、看电影、刷抖音、玩游戏;无论你是堵在回家的高速路上,还是坐在去旅游的车上,或者是坐在出国旅游的飞机上;无论你是山上攀登,还是在水上漂流,或者在陆地上奔跑。我都希望你能从生活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快乐和自由,从此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地度过余生的美好时光,也许生活本来就应该这样。
作者简介:
蓝天白心。一个行走在魔都的文艺青年。
写一些关于情感、生活、成长的点滴。
爱读书,爱运动,爱音乐。
但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