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突然被问到,变老是怎么变的,肯定有些人会认为是均匀变老的,今年 77 岁的衰老程度,明年 78 岁的程度,后年 79 岁的程度。
还有些人会认为,变老并不均匀。比如,有的人在 42 岁时满口牙开始出问题了,他突然会感觉自己一下就老了;有的人会说自己在 50 岁时突然感觉力不从心了,之前 5 年都没有任何感觉。后者虽然认为变老是不均匀的,但他们认为的衰老的时间点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42岁突然老了一大截,有的人觉得 50 岁时突然老了一大截,是这样一种因人而异的模式。
但今天,我要给你介绍的这一系列研究显示的情况是:
衰老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而是有 3 个时间节点——34 岁、60 岁、78 岁。
这 3 个时间节点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如此。大家都是在这 3 个年龄节点,在可测的指标上突然大幅衰老。而在其他时间段,衰老的进程要慢得多。
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接下来,我们说说研究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
Tony 团队把年轻小鼠的血液输送给老年小鼠后,很明显的改善了老年小鼠的大脑功能。这就提示 Tony 团队,血液中肯定存在着很多与年龄相关的物质,如果把这些物质的浓度、种类、配比准确测量出来,说不定就能用它来评估衰老程度。所以从 2015 年开始,他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血浆蛋白上。
血浆蛋白是个统称,可测的蛋白质有几千种,有的负责维持渗透压,有的负责稳定 pH 值,有的是免疫蛋白,有的起催化作用,有的起运输作用,有的起凝血作用等等。每升血液里的血浆蛋白大概有 70 多克。
Tony 团队一共召集了 4263 个年龄从 18-95 岁的人,测量了他们体内 2925 种血浆蛋白,然后在海量数据里筛选出与年龄变化高度相关的蛋白质,就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上图中,黑色曲线就是血浆蛋白中与年龄高度相关的蛋白质种类大幅变化的数量。在曲线上,可以看到 3 个尖峰,分别出现在年龄是 34 岁、60 岁和 78 岁的时候。
尖峰代表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这个年龄点上,血浆蛋白中浓度出现大幅变化的蛋白质的种类非常多,比如 34 岁时有接近 500 种都发生了大幅变化,60 岁时有 300 种发生了大幅变化,78 岁时有 1400 种发生了大幅变化。
我们再看低谷,比如 20 岁时,几乎没有蛋白质的浓度出现大幅变化,43 岁时也只有 200 种蛋白质发生大幅变化。
而这三个尖峰还分别对应不同形式的衰老:
34 岁时的衰老主要表现在维持结构的蛋白质上。
比如细胞外基质相关的蛋白质表达会明显减少。细胞外基质相关的蛋白最典型的就是胶原蛋白,所以人也就是从这个年龄开始,脸上、身上开始出现塌陷、松弛,逐渐失去弹性。而且,这个变化不但在 34 岁这个年龄上表现出尖峰,在性别上也是,女性在这个年龄点比男性有更剧烈的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改变。
在 60 岁和 78 岁这两个尖峰,对应的衰老主要表现在和健康有关的蛋白质上。
60 岁时,和激素活性相关的蛋白质、和血液通路相关的蛋白质变化是最剧烈的。78 岁时,和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病相关的蛋白质,以及和骨骼相关的蛋白质改变是最为剧烈的。不过,后两个尖峰如果按性别看,男性变化得更加剧烈。
也就是说,女性虽然在容貌上受衰老影响得更严重、更早,但器官上比男性衰老得更慢。
为什么血浆蛋白区别如此明显?
为什么血浆蛋白有如此明显的区别呢?
2022 年 6 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给出了部分解释。这篇论文详细测量了年龄从 0 岁到 81 岁的 10 个人总共 3579 个造血干细胞的全基因组序列,清晰的列出了每个造血干细胞包含的所有变异。
梳理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结论是这样的:
人自从出生后,基因就在突变。由于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出血液中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所以它的突变的积累会带来更加严重的问题。而突变几乎是随机的,平均来说,从出生后就匀速的以每年 17 个突变积累着,积累的越多,此后再分裂出的细胞就有更高的风险。
与此同时,细胞的分裂也会消耗端粒,成年以后,每年端粒会消耗 31 个碱基对。
从 18 岁到 70 岁这 52 年里,造血干细胞会积累大约 900 个突变,端粒共损失 1600 个碱基对。而且更严重的是,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也会大幅减少。人在青年时有 20 万个,中年时还能有几万个,到了 70 岁以上就会减少到只有几十个了。
于是从 70 岁之后,血液中的各种蛋白质就只能依赖为数不多但又已经积累了超多变异的干细胞来产出新的血液细胞了。这仅剩的几十个造血干细胞,从多样性到健康程度都远不如从前。这也是第一份研究里 78 岁以后人的血浆蛋白会出现最后一波剧烈波动的原因。
这一系列研究在可测量的物质上找到了衰老进展的规律。这个规律和我们日常见到的很多现象吻合。
比如,我们很少见顶级赛事里超过 34 岁的老将还是队中绝对主力,而且场场都首发并打满的,一般来说,他们这时的经验已经远远超过 20 岁出头的球员,但身体已经扛不住了。于是就往往作为角色球员,出赛半场或者更少的时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自己的经验变现。
而老年人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去看癌症发病率,你会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发病率和年龄是高度相关的,但各国老年人在 80 岁以后的癌症发病率会开始下降。
比如说,统计 80 岁之前因癌症死亡的比例,人群中大约是 30% 左右;而统计 90-99 岁,这个数字会下降到 21%;而统计 100 岁以上的人,死于癌症的只有 4%。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过了 78 岁后,各种蛋白质就没有大幅的突变了。
如何对抗衰老?
那么,如何对抗衰老呢?
目前马上就可以实施在人体上的方法是现成的,我们曾经也说过,就是让自己长期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体力劳动者的生活状态。
比如,你吃饱的状况下每顿能吃 25 个饺子,那么从现在起,你每顿只吃 15 个,只在每周日能放肆的狂吃 1 次。
穿不暖方面怎么做呢?你可以在入冬前给家里办一个停暖手续,在邻居都供暖,就你家停暖的情况下,上下左右邻居家的一些热量其实也会通过墙体传到你家,所以你家尽管不会有二十七八度那么暖和,但十六七度是肯定没问题的,你就穿上长裤、长袖在家里挨着吧。
当然,有些人说,这招太缺德了,这不是占便宜嘛。其实你只要办过停暖手续就知道,如果正常缴费需要交 2000 块钱的话,停暖也还是要交 1200 块钱的,按正常价格的 60% 收费。它不是一分钱不交,这笔钱就是用来支付由其他家传给你家的热的。
最后是体力劳动者的状态,也就是运动了。而且时不时还要来一些高强度的、大爆发力的训练,而不能全都是慢走。
你看,这些方法怎么样呢?很多人听完就想放弃了,我吃不饱穿不暖,又辛苦了一生,我图个什么呢?我还是少活 10 年,换一个吃喝玩乐、衣食无忧的潇洒吧!那有没有什么轻松的方法实现长寿呢?
很可能有,除了之前我介绍的用年轻的血液之外,在小鼠身上还发现了另外两种方法:
一个是从年轻的个体身上采摘粪菌,然后通过肠道直接移植给老年个体。这会让老年小鼠的视网膜功能得到增强,而且明显降低老年小鼠体内的慢性炎症。
还有一个是从年轻小鼠体内提取胞外囊泡,注射给老年小鼠后,老年小鼠的肌肉退化得到了逆转,毛发也从灰白变成了黑色,肾脏功能、身体协调能力也都变得更强。
不过,从年轻个体身体里提取什么注射给老年个体的方法,大都有一个保鲜期,比如注射后的 60 天之内有效,之后就又衰老回去了。
有人一听到这样的结果,第一反应就是伦理争议,因为这些科学成果马上就能让人联想到抓一批年轻人,照着各种研究论文,抽出 N 种物质,注射给有钱有势的老家伙们,而且还要定期抽。这不是比吃人更恶劣吗?
当然,我们不排除那些非常恶劣的地方真的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可能性,但在科学伦理正常运转的地方,这些研究只是基础性的,它们的目的是找到和逆转衰老有关的因素,然后再想办法通过其他手段调控这些因素,从而直接实现逆转衰老。
比如,分析出是某一种信号物质指导身体逆转衰老的,那么医药领域的公司就想办法合成这个信号物质的分子药物,再按摸索出的规律注射给人,以达成逆转衰老的目的,而并不需要抓一批年轻人去抽取他们身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