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无远忧,必有近忧。”
【华杉讲透】:“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没有远虑的人,永远生活在近忧里面。因为所有该远虑的事,都要发展成近忧他才处理,于是一辈子都在做「消防队长」,都在灭火。他还以为自己日理万机,多么勤奋。其实这些近忧,都是他自己制造的。不管是趋利还是避害,凡事都要想在前面。有预案了,就能马上行动起来,事情便都能处理好。”
《华杉讲透论语》:“这样的人,他不愿意考虑长远的事情,甚至轻视长远的事儿,总觉得那不急,现在急的事多着呢,都没处理完呢,哪有功夫考虑那么远的事儿。这样,所有的事都变成了急事,因为不急他不管嘛。由于没有长远规划、准备和积累,等长远时间到的时候,就没他什么事了,出局了。不愿意考虑长远的人,他们否定一个提议的口气通常是这样——那得三年!言下之意,那需要三年、十年的事,咱们现在说它干嘛呢!他们不明白,所有的成功都是时间积累,都是笨功夫,花时间越长的事情,越有价值,越有竞争壁垒。因为你花三年干成的事,出来就领先三年,别人要撵上你的,他也得花三年时间,三年之后,你也又跑了三年了,他刻舟求剑是撵不上你。”
今天这句话让我看见,自己过去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重点和深意。它并不是讲,每个人都有忧虑,或近或远。而是在讲如果做事不以长远的视角考虑跟谋划,总在解决眼前的问题、关注当下的利益,就会进入一直在解决紧急事情的恶性循环里,因为不着急—视而不见—长远的事情拖为急迫的事情—紧急解决—接着处理下一件紧急的事情……
用当下的话来说,做长远的考虑是一种长期主义的表现。借助这句话,我理解了自己是个长期主义的人,在做长期主义的事。与之相反的处事态度是:只看眼前。这种处事态度的原因可能是,①缺少长远规划的视角;②缺少等待的耐心(延迟满足);③价值观的选择。
华杉老师的解读首先让我看到,在做长期主义的人这件事上,只是刚刚开始,他需要具备“凡事想在前面”的能力,事来因为预先考虑过所以有准备,遇事能接住;事来有预案,能够组织大家行动起来,处理好;不使事情发生……我在这里体会到,功夫都在平时的深意,不要指望关键时刻出现奇迹,关键时刻不会出现奇迹,只会因为什么都没准备而错过,错过的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祸患的发生。其次,我体会到「谨慎」是对人很高的评价,谨慎的人有预判能力、风险偏好度低。谨慎的人≠不犯错的人,而是有准备、有预案,尽量降低风险,避免事物发生到危机状态的人。也是《孙子兵法》里的「善战者」,无功无过并不出名。
人很容易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缺少长远的视角,做的事情都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因为时间有限,只能用有限的时间以及格跟过得去的心态去完成,没有细节,并以没时间打磨,只能抓重点、先完成等为借口搪塞自己。
这样虽然也完成了一件件事情,但跟以追求满分的态度去打磨,用更长的时间完成一个更好的事情而言,是两码事。
我现在渐渐地明白,很多事情不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要清楚不同的选择背后的失与得,然后清晰这些是否与自身的价值观、选择和目标一致。如果不一致要及时放弃、为选择买单并重新选择。走错路的隐形成本比看得见的、想象中的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