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个有争议的将军,草莽认为,韩信的形象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被无限拔高到国士无双的地步。到清朝的时候,已成为兵家四圣。韩信如果真的这样牛,为何在刘邦亲自钦点的西汉开国功臣中排名二十四。进不了前十,十八侯里也没有他,难道只是刘邦在打压韩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韩信那些年走过的路,立过的功劳,还原一下历史上大概的韩信形象,毕竟那些做过的事情在历史的空间中还是有蛛丝马迹可以追溯。
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比楚霸王项羽小一岁,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的起义。这一年,韩信22岁,历史所记载,韩信家贫。在秦汉时期,教育基本上是以家族教育为主,应该韩信是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没受过教育并不能否定一个人天资聪明,后天的努力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韩信加入起义军是项梁部队,史书记载为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 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郎中是什么官?郎中就是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其实就是项羽的贴身警卫员。
韩信跟随项羽的时间里,经历很多,公元前208年,刘邦项羽合作救东阿,败秦军于濮阳,斩杀三川太守李由(李斯的儿子),韩信都是亲历参与者。然后项羽被剥夺兵权,项羽又杀宋义,夺兵权,破釜沉舟,巨鹿大战,韩信也都是参与者。包括后来项羽和章邯在漳河流域的纠缠争斗。估计韩信学习了宝贵的战争经验,也站在第三人的高度,总结和审视过这些战斗的得失,也提出过不少建议。但是面对一个战术高手项羽,这样的建议或许有些可笑,或者无视。
刘邦分封汉王,由于手下军人都是楚人,所以大批军官逃跑,于是韩信想投奔刘邦,以谋求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由于在联合作战的一段时间里,韩信在汉军里有一部分人脉,所以谋到一个管理粮食的军官。我这样追溯应该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吧。
韩信应该在汉军里主动发展人脉,至少和萧何聊过理想,让萧何知道韩信在人心惶惶,大家都准备逃跑的下级军官中是个有理想,有想法的青年。萧何应该和刘邦年岁差不多,估计现在已将近五十岁。经过萧何的推荐,刘邦接见过韩信,韩信也只是吹了一通牛,最后一句,“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满篇废话,基本没有实际操作的任何意义。而且刘邦进入汉中不到四个月就出陈仓攻三秦,其实刘邦早有自己的一系列战术安排,大家可以去看我的上一篇文章。刘邦在一次谈话之后就把全国军队总司令的职位交给韩信是不靠谱的,也是不可能的。而且那时候没有大将军这个职位,最高司令是太尉。韩信也许是由低级将领提升为高级将领吧。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记录在三秦之战中各位将领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可以保证其真实性,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也不敢把这功劳归在韩信头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应该是刘邦杰作,而且章邯在陈仓和刘邦先锋樊哙有战斗记录,最后刘邦由小道绕过陈仓,袭击包围章邯。这在历史中都有记录,主要人员有范目,赵衍,这两个人历史明确记载因为暗渡陈仓而封侯。
韩信第一次出现带兵记录是刘邦进攻彭城时,韩信继续围废丘。然后带领着萧何招募的新军去补充刘邦。刘邦回关中处理事务,立太子,韩信有留守荥阳的记录,但是这时候,项羽主要注意力都在英布的叛变,荥阳基本上是没有战事的。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公元前205年8月,韩信以左丞相身份带领曹参,灌婴进攻魏王豹。曹参带领步兵大概两万人,灌婴带领骑兵大概几千人。韩信在这一仗表现的可圈可点,先是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西南)摆出大规模要渡河的样子,然后在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利用木罂渡过黄河。木罂是什么,应该就是干了的葫芦吧。韩信军队渡过黄河后,灌婴带领骑兵向东前去偷袭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曹参带领步兵向南攻击临晋魏军的侧背,没有防备的魏军在东张(今山西永济市东北二十里)被击败,灌婴突然来到安邑城下,魏王豹仓促应战,魏将王襄被俘虏。于是魏王向东败退,但是被灌婴急追,在曲阳被追上,魏王豹急匆匆向东跑,最后在东垣(山西垣曲县)被汉军追上并俘虏,接着攻取魏的都城平阳(山西临汾市),俘送魏王豹妻子母亲到荥阳,并把魏军俘虏送到荥阳成皋前线,补充汉军。刘邦在魏地设河东郡。
这一仗,历史称安邑之战。韩信用一个漂亮的奇袭,完美的开局,用快攻闪电战结束,前后不过一个月。在韩信的战术中能看出楚军项羽作战快速而连续的风格,又灵巧于楚军。韩信这一次完美的表现,解决了刘邦荥阳成皋防线的侧后安全,也解除了刘邦老家关中的军事威胁。虽然这是一次小规模的作战,双方投入兵力都不过三万人,但是,韩信用近乎完美的表现获得了刘邦的信任。于是刘邦在紧张的兵力中抽取三万人,由张耳,张仓(张耳的叔叔,张仪的孙子)带领。北上支援韩信,完成韩信提出的北取燕赵的目标。
赵国陈余赶走张耳,把原来的赵王歇迎回来做赵王,赵王歇投桃报李,把项羽封给自己的代王封给陈余,陈余为了表示自己的高风亮节,让夏说去代地做相国,代表自己管理代地,而自己留在赵国辅助赵王歇。陈余在知道刘邦用张耳的假人头忽悠自己的时候,投向了项羽。不过无论是陈余还是魏王豹,其实都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无论他们投向刘邦或者项羽,都只是随波逐流之辈,都只是想过自己安稳日子,没有丝毫进取之心,这在公元前205年是致命的。
赵国和魏国最正确的方针是应该马上联军,沿着黄河布防,集中兵力,随时威胁关中和荥阳成皋防线,使刘邦不敢轻易翻脸进攻,可以在楚汉战争中加大自己的砝码,获得更多利益,成为改变楚汉战争天平的重要力量。可是无论魏王豹,陈余都没有这样的魄力。这样的对手其实就是乱世中的土狗瓦鸡,最终是别人成功道路的台阶。
韩信得到张耳张仓的援军,兵力达到6万多人。代相国夏说带兵约四万驻守在太原之南的邬县(在山西介休市东北,今天叫邬城店)一带地区。九月,韩信以曹参带领步兵为前军,自己和自己和张耳等继后,进军邬县。在邬县地区和夏说大战,曹参在夏说的右翼采取侧翼包围,夏说大败向东逃去,曹参尾随追击。夏说可以是拼命地跑,曹参拼命的追。这一跑就是200公里,在阏与才追上夏说,斩杀夏说。用夏说的脑袋收降还在邬县城坚守的别将戚公。占领太原,设置太原郡。
现在的赵国,都城在信都,也叫襄国,现在叫邢台。进攻邢台,最近的路就是过太原,走井陉关。这也是夏说在太原附近驻兵的原因,随着韩信对太原的占领,通过井陉占领邢台,最后击败赵国创造了条件。韩信来到井陉的时候,赵国的陈余,带着赵王歇和李左车率领全部赵国兵马,大概二十万在井陉口修起坚固的堡垒,进行防守。
根据史记记载,广武君李左车认为,这个韩信,能打败魏王豹,擒拿夏说,又得到张耳的帮助,乘胜而来,我们应该避其锋芒,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打败汉军,但陈余却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
这里有个很诡异的事情和人物,就是这个广武君李左车。首先是这个名字,在秦汉时期,一般都以一个字为名,下到普通百姓里的陈胜,吴广,上到刘邦,项羽,有名有姓的名人基本都是一个字为名。大家可以开动大脑想一想,有两个字的吗?有,有人会说郦食其,程不识,霍去病。我只是说很少很少,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造了两个人物,一个叫曹无伤,像打酱油一样在鸿门宴里客串一下反派就死了,还有一个就是这个李左车,如此人物,竟然在楚汉之争中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在史记的淮阴侯列传中客串一把,在其他历史里都没有记载。
但是为何要捏造一个李左车呢?因为李左车的方法就是占有井陉关历代将军的打法。这是在地形优势下的正规打法,也是最稳妥的打法。不只是井陉,太行八陉都是这种打法,这种打法一定被人提起过。陈余为何不用这种稳妥的打法?原因有三,第一,赵军人多,而韩信人少,没有必要。第二,韩信自山西上来,赵军自河北平原来,以前都是在井陉抵挡平原的进攻,这次地理优势其实在韩信。第三,陈余知道张耳在韩信军中,因为张耳曾经是赵王,在赵国有一定的影响力,怕时间长了,赵地会有人响应张耳,所以陈余想快速决战,解决战斗。
所以,陈余是想主动作战的,这样韩信就有机会选择战场。史书记载,韩信知道陈余急于决战,才下陉道,在井陉口三十里大约是今天河北省井陉县微子镇南良都一带安营扎寨。当夜,命令灌婴带领骑兵两千余人,多拿汉军赤色的旗帜,偷偷进入萆山埋伏,而望赵军营垒。又安排一万多人在北良都靠冶河东岸的有个落差350米左右的高地上修筑阵地。
第二天,韩信出战,赵军果然应战,韩信让陈余的仇人张耳也在其中,陈余见到仇人,分外眼红,加大了兵力,韩信和张耳于是向昨天布置好的背水阵地撤退。陈余一看韩信张耳退向高地的阵地防守,于是倾巢出动,加大兵力,希望一鼓作气打败汉军,我们看地图,韩信这个背水的阵地选择的很好,基本三面环水,一面对敌,又有350米高的落差地理优势,还提前进行了布置。所以赵军想攻下韩信的阵地短时间是不行的。这时候,随着汉军的倾巢出动,灌婴的骑兵轻易的占领赵军的营垒,然后把2000余面汉军的红旗插遍赵军营垒,赵军后路被断,又不知道对方实际人数,于是向后溃败,汉军乘机发动攻击,利用汉军擅长的快速攻击,连续尾随作战,在河北高邑县追上赵军,并成功斩杀陈余。
陈余一死,可以说赵军已经群龙无首,韩信追到赵国都城,杀了赵王歇,平定赵地。燕国的燕王臧荼原来是燕国的大将,后来和项羽一起进入咸阳,被封为燕王。而原来的燕王韩广被封为辽东王,韩广对此不服,不肯搬迁,结果被臧荼击败及杀害,燕及辽东两地皆为臧荼所有。在楚汉争霸的时期,臧荼基本上是闭门自守,不参与,谁的势力大就投靠谁,所以看到刘邦打倒家门口,投降刘邦是必然的。
这一仗,韩信的表现应该算优秀吧,利用陈余急于开始战斗的心理,在自己选择的地方进行战斗,并且调动了赵国部队,使自己的安排都得到了完美实现,然后逼降燕王臧荼。战争后,韩信报请刘邦,以张耳为赵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刘邦命令韩信带领汉军和尽征赵国的精兵去支援荥阳成皋防线,但韩信和张耳带领汉军南下,却在修武驻扎下来。而同时期的灌婴却听从刘邦命令与刘贾卢绾去楚后方支援彭越,开辟敌后战场。
其实刘邦已经感觉到韩信已经不是原来的韩信,韩信在平魏之后能主动送魏王豹和魏国俘虏的精兵来到荥阳成皋前线支援补充。但是在平了赵代之后,却杀了赵王歇,然后对于荥阳成皋的支援也不积极了,并且以功劳来建议张耳为赵王,这样其实是让刘邦两难,因为刘邦也许想和魏地一样,设置河东郡,太原一样设置太原郡,韩信这样就是要逼刘邦一个态度,如果不设置赵王,估计张耳有别的想法,刘邦很恼火。
于是就有了刘邦偷入韩信军营,夺其军的行为。然后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张仓为代地相国,设置的太原郡又归代国了。刘邦心中的恼火很严重,不过对于一个人生老油条的刘邦,五十岁的阅历让刘邦举重若轻,轻描淡写,让张耳和张仓在赵代征兵补充前线,升韩信为相国,带领曹参和灌婴准备击齐。在刘邦的心理,估计对韩信已经不信任了。
刘邦也没有把收复齐国的事情依靠韩信,因为齐国和项羽是有大仇恨的,在现在这种局势下,是个完全可以争取的对象。于是派郦食其出使齐国,齐国果然投向刘邦。但是韩信却在齐国成为同盟的时候,发起致命一击。这不只是郦食其被杀的事情,这其实关乎到刘邦的信誉和诚信。这近乎于要独立出刘邦的系统。
韩信的这次自作主张是严重的,虽然基本上让齐国崩溃,但是让刘邦十拿九稳的齐汉联军攻击项羽变为不太确定的韩信对龙且。对于老熟人龙且,是看不起韩信的,他也不认为韩信在灭魏赵代之战有什么了不起的表现,龙且感觉如果自己去对付这几个,也不会比韩信差。而且龙且带有大量的骑兵,龙且还打败过英布,自视甚高。
龙且为主将,周兰为亚将,留公(陈留县令)为末将,带领二十万军队赶赴齐地,在潍水和韩信隔水对持。潍水是韩信选择好的战场,其地在安丘市,诸城市一带,韩信军经现在的昌乐县,越过安丘,指向琅琊地理位置比龙且好些,主要是韩信在此地以想出一个利用地形破敌的办法。
韩信先让人在上游用沙囊阻塞水流,河水下去后,带领军队涉水攻击龙且军团。龙且大部分是骑兵,和韩信交战后,韩信败退过河对岸。龙且发挥楚军的作风,率领军队涉水追击,这时候上游打开阻塞,上游之水喷流而下,楚军一部分被水淹死冲走,一部分留在对岸,还有一部分被分割在韩信的优势兵力下,这其中就包括龙且,周兰,留公等高级武将,汉军包围了这群被洪水吓得惊慌失措的人,曹参斩杀龙且,灌婴擒获周兰。汉军渡河追击,齐王广,齐国相田光,齐国高级官员一网打尽,齐地平。
这时候,韩信要求代理齐王。这是在逼宫,试探刘邦,如果刘邦不同意,韩信应该马上就会反叛。对于一个五十岁的老人,韩信这不到三十岁人玩的把戏,心知肚明。虽然封了韩信齐王,但是韩信就变成刘邦最不信任的人。刘邦在鸿沟和议之后,发动追击,号召韩信,彭越来合兵攻项羽。但是韩信没有反应,只有灌婴带领的骑兵来参战。在刘邦加封彭越为梁王,把一部分楚地加封给韩信时,韩信才出兵。
所以在项羽灭亡的当月,刘邦马不停蹄地夺取韩信的军队和齐王的头衔,一个月后,才改封为楚王。这其实是对韩信的警告。就好像现在你有一个公司,你的分公司搞得比较好,这个分公司经理就想独立,你是什么感觉?韩信的军队是刘邦给的,韩信来垓下合击项羽,曹参留守。曹参那是刘邦公司的元老。
韩信三十岁的政治才能,在五十岁刘邦的眼里是幼稚的。刘邦封韩信为楚王,不怕韩信造反吗?答案是不怕,第一,楚地经过多年的战争,战争底蕴已经空了,已经再也经不起战争了,无论是粮食还是兵员。第二,即使强如项羽,依靠楚地对抗刘邦,也是战败,韩信不如项羽,所以没有必要怕。何况现在的大环境比刘邦出关时好多了。第三,作为楚地的战争对手,韩信在楚地是不得人心的。韩信后来收留钟离眛,刘邦才有些担心,因为这有可能是楚地和韩信的合作和解信号,所以在韩信杀钟离眛去向刘邦表忠心时,钟离眛才会说那样的话,那是对韩信的可怜,也是对韩信的可悲。作为一个第三者,钟离眛知道,韩信会招到报应的,为了自己的无知和愚蠢来买单。
刘邦在韩信送来钟离眛的人头时,就已经明白,这人已经废了。所以绑在车后,带回长安,韩信也是个明白人,所以也没有对自己进行辩解,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就不要撕破脸皮。在未来的日子里,韩信被刘邦像个垃圾一样遗弃,直到死在吕后之手。无论陈平,还是萧何,张良。都清楚韩信是怎么回事,所以在吕后要杀韩信时,都主动地帮忙,因为这也是刘邦的意思。
其实在刘邦所封的王中,基本上都是带着自己的资本来入股的,只有韩信借刘邦的鸡下了蛋却想自己独享。所以注定要像流星一样,短暂辉煌,然后消亡。只是韩信太符合儒家理想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步登天的理想,所以才被司马迁美化。其实一步登天是一种政治极不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