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我自己的孩子。
1
早上一起床,小米是开开心心的,但是她要再懒一会儿,再晚起来一会儿,我三次帮她换衣服,都因为她不抬胳膊没换成。
就剩15分钟我们就要从家里出发送哥哥上学了。我赶紧给哥哥准备好吃的,帮他换好衣服。
我边忙边说,快点儿,快点儿,在我第四次要给小米换衣服的时候,她同意了,但我扭头管哥哥的时候她就哭了,为什么?她找不到星星的袜子了。
一抽屉的袜子,为什么偏要穿星星的袜子呢?
我:“换个别的”
小米:“我就是想要星星的袜子”
我:“是不是洗啦?”
小米:“没有,我看见刚才还在你手里”
我这才意识到,刚才我连裤子带袜子都随手拿到饭厅了,因为管哥哥吃饭了。
找到了裤子和袜子,我帮小米穿了裤子,让她自己穿袜子,然后我给她准备吃喝。
当水和高纤餐都摆在小米眼前的时候,她袜子还没有穿,就一双粉色的星星袜子,很普通,不知道她怎么穿了那么久。
我:“快点儿,快点儿,穿完袜子把高纤餐喝了。”
我给哥哥洗了把脸,擦了护肤霜。
等我再看小米,她袜子穿好啦,换了个地方坐,我给她准备的高纤餐明明刚才在她眼前,结果变成了她等着我拿到她坐的地方。
我:“你没看见妈妈给你放到这里了吗?”
小米摇头。
我:“我说话你也没听见?”
小米两眼下垂,在酝酿哭。
我把水、高纤餐、小勺挪到她眼前,说了句“快点哈”。
妹妹的高纤餐才开始了一半,哥哥三明治已经快吃完。
我:“哥哥,吃完饭赶紧穿外套、穿鞋、背书包,坐到车里。”
哥哥点点头。
我:“小米,你快点儿,就剩两分钟了,你吃不了妈妈给你拿着,但是高纤餐拿不了,你赶紧喝。”
小米低头又酝酿了一下哭。
我准备了小碗,把妹妹的鸡蛋、面包都放到里面。小米的三明治是哥哥的1/4。
小米:“妈妈,我的三明治怎么那么少?”
我:“你就能吃这些,多了吃不了。”
小米:“我能吃了”
我:“那你吃了了再说”
小米:“你给我太少了”
我:“你高纤餐喝没喝完?”
小米的杯子里还有1/3没喝。
我:“别喝啦,上车吧,来不及了。”
小米:“我要大三明治”
没办法,我又多做了一个带上。
终于我们可以出发了。哥哥迟到了2分钟。
2
我:“你今天就不要想着第一个进教室了(小米的幼儿园开始的比哥哥的学校晚),在车上吃好了再进教室。”
小米点头。
车开到了小米的学校,我跟小米都没马上下车,而是在车里吃东西。
过了一会儿小朋友陆陆续续地来了,我们俩在车上看着。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看到E的爸爸牵着E的手走进教室的时候,小米又哭了,边哭边说:“我不是第一名”
哭就不能吃,得了,直接穿衣服下车。
走到学校门口,小米说什么都不进去。
小米:“我不是第一名55555我不是第一名55555……”
就好像那个视频回放一样,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这句话。
我:“E也不是第一名,看看你是不是你们班的第一名”
我一边开门一边牵小米的手,小米把手抽回去,根本就不动。无奈我关上了门。
我:“进去看看吧,有那么多好玩的”
小米:“我不是第一名55555……”
我:“没关系,还有好多小朋友没来呢,我们今天不是最后一名就好”
边说我边牵了她的手腕,又开了一遍门。
小米还是不动,我一用力她就向后用力,还把重心放低,根本没办法拽着走。无奈,我又把门关上了。
我:“进去吧,你要是再不进去,我就生气了哈。”
这次我左手拽胳膊,右手开门,小米一支胳膊被我拽着,另外一支胳膊把着这支被拽的胳膊,两腿蹲马步,“定”在水泥地上不动。
又一次,我把门关上了。
我:“你要怎样?不是第一名就不上学了是吗?那跟我回家吧。”
我扭头就走,小米不跟着,我走了几步回头说:“你自己想好了,我在车里坐着等你,你想回家就上车。”
说完我把她书包扔到了草地上,扭头走到车里坐着。
这个时候,我看到老师从教室里走出来。我听不见他们说什么,但我看见老师先捡起小米的书包,然后蹲下跟小米说话,接着牵起了小米的手。但小米不跟她走,指着车里的我。
没办法,我下车走过去。
老师:“我们让妈妈进去签个到,就让妈妈离开,好吗?”
小米点头。
我们走进教室,老师一直都在牵着她的手。
3
我也不希望一天的开始是哭哭唧唧的啊,但是指望着小米理解我的难处,目前还是不可能的。
我越是着急,她越是事儿多。
假如那个老师不把她当成“人家的孩子”而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还会那么慈眉善目有耐心吗?
假如这孩子把老师也当妈妈,她跟老师也敢这么无理取闹吗?!
好在我才两个小孩儿,要是几十个这个年龄的小孩儿,我现在的状态就很不乐观,那些被气成血栓、心梗的父母统统都是可以意会的。但如此下场的老师真没几个。
在外人眼里,父母老师每天都接触这些小鲜肉,跟他们玩,体会最纯的真善美,画面多么和谐。
当一个人爱心、耐心、责任心、同理心足够多的时候,他真不介意谁是人家的孩子,谁是自己的孩子,哪个听话,哪个不听话,反正都是这么大的孩子,德性都差不多。
真实情况是,当孩子长到一定程度,给你折腾到爱心、耐心、责任心、同理心不够用的时候,你会不会假想一下人家的孩子多省心,自己的孩子多费心;或者倾心于那个省心的孩子,轻视那个费心的孩子?
我不知道作为读者,你有没有把自己的孩子跟我的孩子对比。
不过一旦开始对比,错误、压力、烦恼就都转移在孩子身上了,而对比孩子的那个人,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自己反倒感觉解脱了,省心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人家的孩子的时候都觉得烦躁,而我们的父母、老师们还意犹未尽地比较着。
当了父母之后,我理解了这个心态,也理解了其中的无奈和羡慕嫉妒恨。
我讲的这篇是女儿表现不好的时候,可能心理落差没那么大。那些表现好的孩子们,尤其是不用怎么管理就自觉的孩子们,可能会让很多父母、老师情何以堪。
4
到底是人家的孩子好还是自己的孩子好,其实跟孩子本身真没什么关系。
在我眼里没事找事儿的小米,在老师的眼里可能是画画最好的那个。
就算我学了很多育儿知识,也写了很多篇文章,让我对小朋友的某些所作所为不愤怒,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愤怒的概率变小,时间变短,愤怒的时候能让伤害尽可能的变得最小。
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常都是对父母、老师爱心、耐心、责任心、同理心的考验。
不是做父母的苦逼,而是人之初的世界就是这么任性!
孩子对于界限和规矩的理解就是在不断地看着父母、老师的脸色,听着父母、老师的唠叨声中进行的,越是不希望孩子犯错、试错、找事儿的父母和老师,越是制造“人家孩子”的高手。
在我们纳闷“我怎么有你这么个孩子”的时候,可能孩子在想“我怎么有你这么个妈妈”。
那些人家的好孩子,未必都理解他们的父母,尤其是那些被从小比到大的孩子们。因为“人家的爱”,生产了“自家的恨”的故事已经不稀罕了。
5
前几天,朋友发牢骚说,她儿子晚上要起床好几次才最后睡着,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讲故事,一会儿要上厕所……她快崩溃了。
我问她“到没到15次”,她说“没有”,我说“那还好啦”,她又问“为什么这么说?难道你家的15次?”,我说“因为15次那个妈妈已经出书了”。书名就叫《让妈妈生气的10个方法》。
那本书看完,我理解了孩子,不管人家的还是自己的。
希望我们都修身养性,多生产爱心、耐心、责任心、同理心,少制造人家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资格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