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最这十年
——文/似山若水
【2007年-2008年:人生首次亮相银屏】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云南电视台海选角逐走上银屏,参与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绝代》的拍摄。
我们是第二拔签约的非职业演员,2005年末,全程45天的拍摄,不到一万元的片酬,我离开家一个多月跟随剧组去到香格里拉的一个小镇“塔城”。那晚剧组的车到官渡广场来接我,第一次把葱妹丢下去到那么远的地方,我从后视镜里看着她和阿瓦的影子逐渐消失,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与葱妹的离别。
拍摄过程中从起初的新奇到生畏,最开始时无论我有戏无戏,想到天天在宾馆里呆着也没事,索性去现场和他们玩玩,帮帮忙,看着宋小宁(女一号)她们每天都要背台词,昏暗的灯光下一遍遍的苦记,原来演员的活儿也不是轻松的,每一部片子最后成型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千锤百炼,记台词、走场、表演、导演现场审核、后期制作等等。真的,我只能说每一个人生舞台都不那么简单。
有着“千年盐都”美誉的“黑井古镇”是剧组的第二个拍摄地,同时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跃上银屏镜头的拍摄地。记得当时我这个角色需要表现出的镜头情绪是“紧张、胆怯”,三个一起合作的一个镜头,没想到第二遍导演就喊“过”了!整部影片我好像有五个镜头吧,有全景、也有特写、都“有脸”但没台词,原因是我的普通话不标准。
拍摄过程中,最让我难忘和望而生畏的一次经历,那次在武定某中学大操场拍一个夜间(深夜)大全景,场景是一个大型的彝人篝火晚会,几百号人的大场面,用现在最流行的话,我真是“涨姿势”了,白天接到场记发来的通告,晚上有大行动,所以我和水水(女四号)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白天当作晚上过,没吃东西拼命地捂着被子睡觉。晚九点多钟起床后赶到中学操场上,舞台已经搭建好了,鼓声、人声、乐器声、焰火一浪高过一浪,可由于人多场面大,最不便控制。夜深了,天气越来越冷,越来越冷;篝火熄了又燃,燃了又熄,主场景配合好了,外场景的气势又不理想,外场景的人势火势起来了,主场景又因个别角色表现不到位,就这样一遍遍地重来,我们还好,剧组准备了车大衣,外面那些群众演员就这样硬生生的冻着、等着一遍遍的重来,记得白天剧组还通过官方关系协调了当地文工团和县委才请到的一大批群众演员。那晚,我们最后收工回到宾馆已是凌晨四点多,即便穿着车大衣,我们都冻得不行,脚也不听使唤了。演员这行当用来体验生活还行, 如果作为职业,我真是无能为力。
拍摄过程中,最让我遗憾的是那次在黑井古镇,也是一个夜间戏,由于那场戏没我的份,天黑就瞌睡的我回宾馆休息了,后来听剧组成员讲那晚可好玩了,是炸城堡,整个场景灰飞烟灭,那种硝烟味儿不知是否如枪战片中描述的一样?后来看到他们拍摄的片花状观得很,整个夜空像被烧红了一样。
拍摄过程中,最让我兴奋的是——“杀青”之日!那天在武定狮山,那都已经是跨进2006年元月的某一天了,剧组整个拍摄顺利完成,当导演宣布杀青合影之时,我们全组人员高呼,豪不亚于大学生毕业时的狂放与羁傲不逊,近50天远离亲人枯燥的游击队生活让我从对这个行业的好奇变成了平淡再平淡,人生中有些生活真应该自己去亲自体验的,如只当一名看客远不如这样刻骨铭心。好比当兵、做演员、间谍组织中的一员等等,这些都曾是我心生奇观的职业和梦想。
2016年初的某一天我们剧组的车浩浩荡荡回到昆明,全车人来自五湖四海,无论整个几十天拍摄过程,戏里戏外谁跟谁如何要好,如何打闹玩耍,可自那天开始,大家再已没见过面,还好我手机里在经历几次的手机、短信、微信变迁之后一直保持着副导演和水水的联系方式,平时也还互动和关注着。2016年的第一场大雪飘飘洒洒的打落在我身上,我像一个流浪者拖着一大个行李箱塞满了50天的行装匆匆行走在昆明的大街上,迫切的想早一刻见到我可爱的葱妹,并且我要告诉她:人生是要多尝试的,今生我们绝不为做过的事而后悔。
【2007年-2008年:工作生活大换血】
2007年10月中旬,应原来一位老领导的邀请,去北京考察并迅速决定留在北京发展,最大的原因是:将葱妹转过去念书。两个多月的考察、咨询各类学校,终于决定靶向“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同样是07年末08年初,元月4号我借以葱妹在京治疗近视眼之名,将一学期课业还未完成的葱妹带到北京进行一个月的英语强化训练,最终如愿以偿的考进了这所梦寐以求的学校。结果一扎根就是7年。
2008年的春节我和葱妹在北京过的年,当时为的就是利用好假期,找了“北京汉普教育”的外教辅导机构,为葱妹请的是一位中英混血儿外教,在请外教的过程中记得当时有一个小插曲,就是这家机构刚开始推荐的原本是一位美籍男老师,他只会用纯英文教学(不懂一点点中文),我见葱妹与他简单交流几句几乎快要哭的表情(那是认真过度害的),葱妹小时很可爱做任何事都很上心、自尊心也很强,凡事都不需要重锤,她自己就已经急得不行了,从小脑门儿又大,一着急就那么几根根头发全竖起来了。也难为她了,以当时葱妹在云南所读的望天书ABCD根本就无法对接上那种纯英文教学模式,于是我果断地与老师交流要求重新换一位略懂一点点中文的女老师,所以后来才有得JD老师与葱妹结下的深厚情谊和葱妹初步培养起来的语感。
可你们愿意相信在2008年我曾以每分钟8.25元(19800买了40个小时)的高位学费为葱妹请来外教,仅仅只为培养她的语感和参加笔试、面试提升信心吗?好在从小学就什么都无比用心和体恤家长挣钱来之不易的葱妹也算没白费心血,我从来就认为“机会不但只给有准备的人,而且只给懂得珍惜的人。”这同时也是我向来的教育观点,正如现在一样,凡葱妹不提出补课的科目,我一律不会主动建议她去补课或者强行要求她参加什么培训班学习。人生不过如此短短几十年,何必要如此为难孩子和自己呢?
那一年是我们真正以生活而非旅游的方式入驻北京,冬天北风呼啦啦的刮在脸上,真像刀割地疼,耳朵像要被吹掉了似的,打那开始我每年冬天都要戴一个冬季的帽子,从此御寒的同时也就变成了一种时尚,慢慢地也就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帽子控”。
工作上还算顺利,有了前一届在上海凯泉近5年的工作经验,一切似乎也不那么陌生,无外乎就是习惯一座新城市的工作生活节奏而已。我的工作准确讲是财务管理及涉及部分销售工作,所以常常需要出差,不过还好,我们合作的单位也都是公司领导的一些老关系,所以也未吃过太多苦,只是跑跑路什么的。那时的日子还算逍遥,工作、出差顺带旅游和管女儿,通常我会尽量把工作时间安排在周一出去,周五前务必回到北京。
那些年就这样在南来北往的征途中挥洒着这段青葱岁月,恍然间才觉得人生之最的几年早已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2009年:精神和物质财富并存】
1. 出版我的第一本小书——似山若水
2.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10年:公司拿下两笔外单——安格拉项目】
【2011年:葱妹跳级——小五升初】
【2012年:公司面临瓶颈期】
【2013年:转站另一领域】
【2014年:和葱妹回昆备战中考】
【2015年:中考尘埃落地】
【2016年:开疆辟土——再续我的“自在时光”】
【2017年:九月开始,做一名合格的陪读生】
这么多年了,每到一座城市都习惯了留点什么?做一个发型、或者买一件衣服、饰品?今天索性留篇初稿,算是为2016年的“年终总结”开个好头,同时也强迫自己写点东西,俺已经许久未提笔了。(未完待续,匆匆划稿,定存不足,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