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哲学思维的12件思考工具

首先声明,这十二件工具并非我本人原创,而是来自于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有些思考工具,在阅读丹尼特的著作之前,我已经潜移默化地在使用了。

思考工具箱

丹尼尔·丹尼特《直觉泵及其思考工具》中第一部分中,提出了12件思考工具,本文是据此加上本人的经验总结,结合我们的文化背景,改变了他的一些说法,让人更容易记住。

1、过,而改之

犯错是一种思考工具?没错,没有犯错,真理不会进步。丹尼特把这个作为第一件思考工具,就是教导年轻人不要惧怕犯错误。

但在自己犯错之前,首先得知道别人都犯了哪些错。比如,你要提出一个理论,只是闭门造车不行,读读哲学史,你或许就能够发现,原来有人已经这么说过了。

哲学史实际上是记录了一大堆非常有智慧的人犯下一大堆非常有诱惑力的错误的历史,如果你不了解它,就注定会再次犯下那些倒霉的错误。

犯错就是一种尝试,要有悬崖勒马、及时回头的信心。我们常常犯错时安慰自己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殊不知这句话的后半句才比较重要:“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有犯错的的勇气,也要有改错的诚意。孔子说:“知耻近乎勇”。

2、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该方法是思考上有名的“归谬法”。丹尼特说,“它是理性研究的撬棍,它是贯穿一致性的伟大杠杆”。用金庸小说里的慕容家的武功形容,再恰当不过: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举个例子:从前有个人,家里种了一棵树,觉得寓意不祥,就要砍去。因为“口”中一个“木”,就是“困”字。此时,另一个人站出来说,你家里还有人呢,是不是也不应该住在里面,因为“口”里有一个人就是“囚”。(冯梦龙《古今笑史·塞语部》)

归谬法就是可以利用对方的说法来反驳对方,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错误。丹尼特的思考工具箱中,最擅长使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了。

例如在一次会议上,有个信徒说人的灵魂以某种方式在量子层面上推动着谷氨酸分子,从而认为心灵就是在谷氨酸中。丹尼特使用归谬法反驳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要是我把一碗谷氨酸倒入了下水道,那是不是就是杀人了?

善于使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种方法,正如慕容复能在江湖上能与乔峰齐名,在思想上也能够一针见血地戳中对方漏洞。

3、以柔克刚

丹尼特把这种方法叫做:拉波波特法则。源自于之前著名博弈论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见《合作的进化》)所举办的囚徒困境比赛,其中拉波波特提出的“以牙还牙”策略,一举击败所有对手。

拉波波特法则特别适合用于批评别人。要点有四:

  1. 清晰、中立地重述对手观点;
  2. 列出所有自己同意的部分;
  3. 告诉对方你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
  4. 提出一句批评。

如此以来,对方认为你才真正理解了他,并乐于倾听你善意的批评。

这并非没有道理,我们常常善于首先维护自己的观点,一旦别人攻击,不会让我们认同对方,而是更加维护自己的看法。

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一书就说过,我们都是情感动物,理性通常只是事后为我们的情感冲动找出理由。

4、10%的精华

这个被丹尼特称为“史特金定律”,是因为这位科幻小说作家曾在一次会议上说,90%的科幻小说都很渣,但剩余10%的部分,足够可以和人类从古至今写作的所有作品相媲美。

所以,既然知道了这个定律,你就别浪费时间在那90%的渣渣上了。去阅读最优秀的10%的作品,去欣赏最知名的10%的绘画……

有时候看到一些愚蠢至极的观点,就有点不吐不快的感觉。事后一想,还是算了,何必花时间在这种渣渣上面。读书也是,遇到作者毫无理论能力,没有任何创新或是胡编乱造的书时,干脆扔掉。

我通常不会把时间花在与人辩解、谩骂,群里争辩这些事情上,和你不在一个水平上的人,你就要懂得时间的宝贵。

5、大道至简

“奥卡姆剃刀”是被广为知道的一个原则。其基本要领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大道至简。

然而,有些人用这个原则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比起演化论或其他解释来说,你只需要假设一个上帝存在,就可以解释众多问题,比如人类和宇宙的起源等等。

其实“上帝”这种假说并不简洁,比如那些消失了的物种恐龙,上帝为何创造了它们,又让它们毁灭。既然人是由上帝造的,人类数量一直在增长,那么在上帝的“罐子”里是不是有无限个灵魂,要注入到每个诞生的人类身上?死了之后还得回收回去……

此外,这毕竟也只是一个经验法则和建议,丹尼特说用这个法则证明上帝是不是存在,就好像用“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来证伪量子力学的定理。

6、半夜狗不叫

这个法则不是奥卡姆创造,但被丹尼特戏谑地称之为“奥卡姆扫把”,用来对应奥卡姆剃刀。

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经典情节,讲的是一匹赛马丢了,福尔摩斯听取案情之后,发现了一个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就是狗没有叫。

正是这种本应该出现的现象却“缺席”了,按照丹尼特的说法,就是事实被奥卡姆扫把扫到了地毯下。

读一些新闻报道,或是论文的时候,关键的不是作者写了哪些东西,最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写哪些,就是被作者扫到了地毯下的事实。

经常有研究人员,将不符合自己预期的实验数据,用奥卡姆扫把打扫了出去。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经常“故意”忽视掉的内容。

引用物理学家费曼先生说的话:

一旦你下决心要测试一个定理,或者是说明某些观念,那么无论结果偏向哪一方,你都应该把结果发表出来。也许单发表某些结果,我们可以把论据粉饰得漂亮、堂皇,但事实上,我们一定要把正反结果都发表出来。
——理查德·费曼,《别闹了,费曼先生》(转引自丹尼特《直觉泵》)

只有留意到了“缺失”的事实和作者故意避开的证据,才是抵达真相的一大步。

7、深入浅出

这个工具丹尼特叫做“外行做媒”,比较难以达其要旨。我理解的就是深入浅出。

其实与我之前讨论过的《知识的诅咒与知识的错觉》差不多。简单来说,“知识的诅咒”就是拥有了知识的“秀才”,面向“兵”的时候讲不清楚理。反过来你向一个秀才解释的时候不要向对待外行一样,那样平铺直叙。

听专家谈话有时候是故弄玄虚,如果不能用一个浅白例子来让外行明白,那么他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忽悠你。丹尼特所写的这本书,就是试图让外行明白,哲学家的思考内容,而且他只挑一些没有本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讨论。

读书多了就会犯这种陷入“知识的诅咒”:

研究生总是急于向同学们或者自己证明:他们已是行家里手了。他们熟练又自信地挥舞着本专业的行话来忽悠外行,炫耀自己能够小心地穿过那最曲折也最痛苦的技术化论证而不会被绕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确信自己所做的事是需要专业技巧的。
——引自丹尼特《直觉泵》

无论自己学习还是教别人,记得要深入浅出。

8、更上一层楼

有时候我们被作者,或者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某种观念拖着走,让我们陷入其中,无法看清。中国有句古诗,确切地表达了这种状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丹尼特借用了侯世达的说法,称之为“跳出系统”。只有跳出了庐山的群山之外,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因此,我们不妨将李白的那首诗更改为:

欲识庐山真面目,只需更上一层楼。

跳出系统很好用。刚入大学的时候,跟同学辩论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的问题。后来另一个同学“棒喝”道,你只是将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颠倒了过来,你需要跳出这个思维。

的确,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那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他那个系统里进行辩论,是没有意义的。哲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比如身心问题,自由意志问题等等。

9、三种思维陷阱

这三种被被丹尼特称之为“古尔德的3种思考工具”。古尔德(已故生物学家)是谁暂且不管,注意在遇到这种论证方式时,不要上当就行。

  1. 不如说
    我们经常会这么说,例如:

与其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不如说它是一种深刻的安慰性符号。

这句话潜在的含义就是把宗教划分为“鸦片”或“安慰性符号”,但这种区分是不真实的。为什么不能同时是两者。

  1. 没有人会认为

有些作家喜欢用,“没有比这更不现实了”,“没人会认为”,“小孩子都不会这么想”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其实也是再逃避自己论证的缺陷。推论不严谨的时候,常常就会使用这种手段来解决争端。

  1. 假想敌

阅读过很多书,是作者常常使用的伎俩之一。例如这本《重塑大脑,重塑人生》,作者就树立一个大脑“功能区域特定论”(localizationism)为靶子,然后拼命批判,以证明自己的观点:神经可塑性是正确的。

以上三种,是丹尼特所说的“吊杆托架”,意思就是失败的思考工具,需要读书的时候特别注意。

10、没有理所“当然”

有时候理论家在讲不清楚道理的时候,习惯用“当然”糊弄过去。这时候就要小心了,当然(叮!),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丹尼特说,如果作者认为所有读者都不会怀疑这一点的话,他也就用不着提“当然”了。不是作者手滑,而是作者犯懒,觉得这一点不证自明,无需论证。

在阅读文献的时候,丹尼特建议,不妨搜索“当然”一词,仔细看看作者这里的论证,

“当然”一词通常像盏信号灯一样可以定位出论证当中的弱点所在,它是一个警告标识,提醒人们那里可能有一个吊杆托架(意思就是失败的思考工具)。

11、反问无理

在一个人不讲理的时候,通常会使用反问句。例如有人借了你的钱,你想了很久决定要回来的时候,对方来一句,“你这么催我,还好意思吗?”

你最好回答,“好意思”,然后再反问一句,“你好意思这样问我吗?”

反问如同“当然”一样,理穷的时候被人使用,也是思考时走捷径的表现。当有作者反问了,“有谁会不这么认为”,或者“有人能够举出来反例吗?”这个时候,你最好认真的想一想,即便忍受着不能继续阅读的痛苦,也要像一个反例出来。不然就会被作者蒙混过关。

12、看上去很深刻

有些句子,看起来很深刻,其实并没有实际意思。丹尼特举了个例子,“爱就一个字”。的确,爱就是一个字,字也是一个字,恨也是一个字。

还有很多类似的表达,尤其在网络上的用语,或是网红诗人、哲学家。如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看似深刻,其实没什么意思。初见就一定美好吗?就没有遇到尴尬、紧张或是兴趣索然的时候吗?人生也有跌宕起伏,高潮退潮,或许只有你熟悉了,才能够深入了解。

还有“人生如同茶几,摆满了杯具”这种谐音用法,简直是一箩筐一箩筐的,但都是些看上去深刻,实则是无味的网络笑话。

以上十二种工具,丹尼特称之为思考的“脚手架”。此外,使用标识(即命名)、示例(即举例子)、类比与隐喻,还有丹尼特所说的“直觉泵”(即思想实验)来进行思考,都是训练哲学思维不错的工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776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27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361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30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1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44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61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5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63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70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35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11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54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3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0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0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