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文延伸译文】
孔子的学生子夏向孔子问孝道。
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很难。父母有事,儿女出力干活。有好酒好饭,先让长辈吃好喝好。如果觉得这就算孝顺了。时不时却态度不好脸色难看,这怎么能算孝呢?”
延伸到为政上也是这样,不仅照顾好百姓的衣食住行,还要有恭敬之心,更要和颜悦色对待他们,不能撂出一副官老爷的架子。
【孔子对子夏的要求】
上一章孔子对子游的要求是内在要“敬”,而本章对子夏更进一步,需要显化在外在的行为上,这就是和颜悦色。觉醒于“仁”,然后有“敬”,之后才能做到做到和颜悦色,如果相反的只要求外在的和颜悦色而没有“敬”,那就容易陷入“巧言令色”,因此孔子把这其中的难处点出来,一开始就跟子夏说“色难”,这也是境界的不同。
当然,孔子的要求是针对个人的觉察,孔子的表述,是给我们一个觉察的关键,如果我们做不到和颜悦色,那我们就要回去内省觉察,然后做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并不是让我们定罪自己或别人。
为什么“以孝治天下”论语这几章的表述,都是在为政上。强调“孝”的重要,因为孝本身是以个人在“仁政”的觉醒为基础,然后第一个显化在家庭的良善德行,这是齐家的根本。如果领导者可以以此齐家,让整个社会都在这个氛围下,每户人家都“家齐”,自然“国治”,这也是《大学》里说的顺序,因此孝道的引导与提倡,是治国之本。当然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心理学中说的行为,模式的建立基础,而孔子在这方面的觉悟,以及应用就更为广泛,而且智慧了。
【论语与生活】
你觉得“百善孝为先”的意义在哪呢?
(转自知乎上的一篇文章,觉得说出了我想说的。)
孝顺是每个人理所应当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一些客观情况下,往往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真正的孝实际上是虔诚和尊重的统称,是我们心甘情愿去照顾父母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孝顺只是为了作秀,那就如变了味的陈年佳酿,失去了它本来的味道。
看看自然界的生灵,从羊跪乳报恩到鸦反哺之义,就是自然孝道最好的证明。说到所谓的艰难,人与人的经历和境界不同,孝道的差距也就显现出来。用《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压箱底的话来说:“圣人好多广为流传的口歌化的生活哲理,实际上只有圣人自己可以做到,凡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像大舜那样把“孝”做到极致,世间希有。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悲哀,然而,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追求生活的美好和人间的大爱。我们从圣人那里反观自己,不断寻求内心上的顿悟,但仍然很难做到对父母的和颜悦色,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色难”。我们稍不如意就会把烦恼和埋怨的情绪发泄到自己最亲的人身上,过后我们也后悔不该那样,但我们总是难以控制自己最恶劣的秉性。看来掌控“色难”,却实是心灵上的技术活。
曾参在《大学》里讲到的修身,无论是删除我们内心的拉圾,还是矫正孝道的偏差,都是放之四海皆通的:“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为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禅宗三祖僧璨在《信心铭》里也说:“违顺相争是为心病”。然而倘若执着地追求理论上的说教,似乎言语道断,远离了人的自然本性的清净。孝道应当返璞归真,顺其自然。心无杂念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有人说”孝”就是顺着,如何“顺”?或者不“顺”呢?举个例子:老的想偷点东西,你说行!我给你看着点,你去吧。哈!这玩笑开大了。其实老的有错,你给他指出来,这也是孝敬。只不过当时老的心里不高兴,过后还是吉祥的。而这种吉祥是内心的安然,这种安然便是不能违背天理。
说到孝道,《群书治要》里有精彩的论述:“以往夏商周三付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相夫教子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付,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枝杆,怎会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了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杆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同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主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孝道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千世界。如此看来孝道应当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本文为南昌万佛园原创)
【今日觉察】
觉察一下,我们和父母说话时候的语气,这时候的情绪状态是什么呢?
端午节我们一家回乡下看婆婆。到家后,孩子爸和儿子就到后面房间去休息了,我跟婆婆说说话。婆婆告诉我,后面院子里的豆子收了一袋呢,说都给我装着,让带回家。其实带那么多回去我们都不怎么吃,但现在只要婆婆让我带的东西我都会带着。
我到后面院子里除草,婆婆看看,拿锄头做给我看,干农活也是需要巧劲的,婆婆可是一个干农活的老把式。看到88岁弯着腰除草的婆婆真的很感动,她担心我热,一直喊我回家歇着。
回来后,儿子跟我说,这次回家发现奶奶很智慧。原来侄媳妇告诉嫂子,侄子经常在外面喝酒,很晚回家。奶奶跟孙媳妇说你在家里把自己和孩子弄好就行,男人在外面喝酒,肯定也是有必须的事,相信他也能照顾好自己的。
婆婆的情绪一直很稳定,不急不躁,88岁了,还能帮助家里做点农活。
以前我们也认为只要老人家有吃有穿就好了,很少去关心她的内心。现在每次回家都会有意识的跟她聊聊天,听她说些以前的事。她让我们带的蔬菜都会拿着,她开心就好。
以前会感觉自己与婆婆还是有距离的,现在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婆婆对我们都那份依赖和盼望,有一种能量在我们家里流动,那是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