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又滑又臭的泥土路到硬化为水泥路,从货车进不了村到“村村通沥⻘路,组组通⽔泥路,户户通连户路。”中国广大乡村不仅用发展验证了“要想富先修路”的俗语,也用“村村通”变成了“村村痛”、“村村痛”⼜变成了“村村通”的发展历程诠释了:乡村治理不仅要着眼痛点,更要与时俱进。
唯有着眼痛点,才能焕发乡村新生机。说起美丽乡村,人们总会想起“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美好,怀念“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祥和,然而过往的现实矛盾却是,乡村的特色产品因路不通而上不了城里人的餐桌,城里人的田园牧歌也因路不通而停留于“到不了的远方”。农村之痛,痛在基础,痛在一条条又滑又烂的泥巴路。民众所痛就是施政所向,于是大江南北的乡村开启了 “村村通”工程,一条条狭窄的泥巴路铺上了砂石,又硬化成了3米宽的水泥路,祖祖辈辈出行难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于是80岁的阿婆也能走出大山,剩余的瓜果蔬菜被肩挑背扛带到了小镇,各种小生意沿着“村村通”逐步兴盛起来,各种家电等紧俏的现代化产品也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村村通”工程不仅解决了农民出行的关键痛点,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村与村”“村与城”的距离,更为乡村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现代化的春风吹进了古老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唯有与时俱进,方能讲好乡村新故事。变化是永恒的真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在为城市建设输送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当摩托车逐步被三轮车、小货车乃至小汽车所取代,人们开始发现:曾引以为傲的“村村通”因为车多了、路窄了而变成了矛盾的集中地,成了 “村村痛”。这既反映了当初的规划没有充分预估未来发展的情况、留足空间,更反映了乡村振兴系列政策的牵引下,中国乡村的发展大大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计。唯有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形势、满足发展。在“四好农村路”的指引下,广袤的中国乡村再次掀起了村路翻新改造拓宽工程,落实“村村通沥⻘路,组组通⽔泥路,户户通连户路。”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消除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越来越多的农民借助农家乐、特色种养等实现了致富增收,越来越多农村地区书写了美丽乡村发展新故事。
发展就是不断遇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只要秉承着眼痛点,并坚持与时俱进,中国的乡村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善治、善为之路,古老的中国乡村必将在时代的春风里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