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觉得上一篇文章《微信读书发布都一年了,你用它读了几本书?(上)》的标题不适合再用,换了一个名。本文接上篇将继续以一个产品新人的角度,从心理和用户习惯等方面,来试着分析微信读书 app 的『社交』部分的体验和设计细节。
社交
在上一篇文章也提到过了,『微信』这两个字自带社交属性。所以微信读书以『社交』作为读书的切入点,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奇怪。
从上图可以看到,『社交』的元素贯穿了整个微信读书的每个模块。从『发现』,到『电子签名』,到分享『想法』,再到『读书排行榜』,诸多有特色(有别于其他阅读软件)的设计都是围绕着『社交』而展开的。
关于社交对人的重要性,我曾写过一篇《为什么社交如此重要》的文章(公众号恢复『社交』可看到),就读书而言,不管你是读任何的书、段落,甚至句子和词汇,对不同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社交活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让我们从更多角度去思考。
发现
『发现』这个模块并没有涉及到实际意义上的社交交互,不过是整个社交链条的发起端之一。在上一篇的『选书』流程中已经讲到过『发现』的显示逻辑和用户在选书时所起的作用,这里就不再赘述。
那么,为什么这种模式会对用户选书起到一定作用呢?
按照《智慧社会》的作者的说法是: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决定是个人信息和社会信息的结合体,而且当个人信息较弱的时候,人们会更依赖于社会信息。在人们不确定的情况下,社会学习对于提升自信心也起着更大的作用。
具体一点的说是,你没有打算做某些事情,而你身边有三个以上熟悉的人向你推荐,你有90%以上的可能会去尝试一下。也就是说,我们会很容相信自己所在的这个社会群体中的人,而在这个群体中所产生的社会互动对于你获取信息和决策起着非常核心作用。
虽然,基于弱关系而链接的微信朋友圈可能不能完全适用『三个人』的这个设定,但是,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有时候你会因为一个(不需要三个)不认识的却有同样读书偏好的人,而去开始读一本书。
书:
这一部分主要是两个在上一篇中谈到过的两个小设计。如上图,一个是赠送和电子签名,一个今日同读的人。
『电子签名』的这个设计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签名和赠言让原本对每个人都是同样的书本变得与众不同起来。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让这个赠书的行为多了一层意义,又可以通过微信关系链的延伸来获取新用户。
不过,我在想,如果签名和赠言能用手写(技术难度大一些)或者选择字体的话,这种体验会更好。另外,只能查看自己的赠送记录,而不能查看哪一些书是由别人送的,只能回到每一本书的封面才能看到。如果能在更多的位置提醒用户这本书是由谁赠送,是不是会更能激发这种暖心的感觉?
『今日同读』的这个设计,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书的同步,通过一本书为中心,聚集了阅读这本书的读者,从而让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关注有同样偏好的读者。第二,是时间的同步,在相同时段读此书的之间可能会有更多的契合点。
想法:
如上第一张图。
『想法』在微信读书中占据了一个菜单,是整个社交功能的核心部分。『想法』的模块有点像微信中的朋友圈,可以直接发文字,也可以转发、评论、点赞。不同的是,想法圈(暂且这么叫)是以书摘或者书为核心的,而朋友圈是以图片为核心或者链接为核心的。
同样的,与朋友圈充斥着各种微商、祷告、呓语和晒娃、晒富、晒恩爱一样,想法圈也会有很多类似的存在。可能是考虑到现在的用户关注量不是很多,所以,到目前的版本,『微信读书』都还没有推出屏蔽想法(要么取消关注)的功能。
再看第二张图和第三张图。
在微信读书中点击分享的想法中的书摘后,可以跳转到对应书摘(黄色标出部分)在本书中的位置,并且可以浏览该书摘的前后两页的上下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帮助看到书摘的人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更好的理解,减少歧义出现的可能;另一方面,如果你购买了该本书,可以在这里一直阅读,不过阅读的时间不会计算到排行榜中。如果未购买,能让用户对这本书有一定的了解,并非常方便购买,增加了购买的可能性。
在这种设计下,如果用户每隔一页就做一条书摘的话,那么所有关注这个用户的人不用购买这本书,也能看到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了。不过,这样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因为体验非常差,会这样麻烦看书的人应该极少。
关注:
最开始的版本(第一张图),只要是登录过微信读书的微信好友,就会自动的互相关注。从最新的一个版本(第二张、第三张图)开始,需要自己手动关注新加入微信读书的微信好友。
之前的设计,对微信读书来说,可以快速构建一个关系链,提高整个 APP 用户的活跃程度,但是对用户来说,没有选择不关注的自由,明显是体验上的缺陷。而现在策略的改变,一方面说明微信读书有了一定用户量基础,关系链已经初步形成。另外,也可以定位不同的用户群体,最开始的那些喜欢尝试新鲜的用户已经进入。而后进入的用户,给他们更多的自我选择权。
另外,微信读书根据你的读书数据,会推荐(旧版本的『可能感兴趣的人』)一些用户来让你关注。同样的,新版本将这个推荐的入口藏得更深了,也是上一条提到的理由类似。
排行榜和时间兑换:
这是一个微信读书独有的特色功能,可能是受到了计步手环等排行榜的启发,用每一周的读书时长进行排名。在微信读书刚上线的时候,对于这个功能,有很多的争论。有人觉得读书就是个人的事情,没有必要比时长,竞争排行,这是把读书过度社交化、娱乐化的做法。也有人觉得,这个功能能够帮助自己养成读书习惯,并且让读书也变得有意思起来。
我认为,这个功能,就算是通过各种手段刷排行榜,那也只会在一小段时间内存在着新鲜感。就像计步的排行榜一样,一开始时,总会有人用狗代替自己计步,或者其他各种方法去作弊。但是,最终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必然是真正喜欢跑步的人。同理,这个读书排行榜也会经历一个类似的过程。
时长的累积,不仅仅是在排行榜上可以占据一席,也能够兑换成书币,并且还能在你个人资料中作为一种『资历』体现出来。就这么一个功能,就对应了人性中的几种弱点。这么看来,比其他如掌阅、多看的打卡签到模式更加高明,也因此而会产生更强的粘性。
其他细节
首先,是版权。如果你是多看、掌阅乃至 kindle 的用户,就肯定会认为微信读书不让导入本地图书的做法非常不人性化。当我们结合这个『版权申诉』的功能,就基本上知道原因了。
这种极其重视版权,不让导入本地图书的做法,在一开始对用户不是很友好,再加上书城的书还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为,对于大部分读书的人来说,都有自己的一个读书节奏,或者范围,如果接连几本书都是找不到的,那么就很有可能就不会再留下了。而一旦书库得到一定量的扩充后,重视版权可以让更多的出版社愿意合作,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然后,是赠一得一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一个病毒营销的模式,用传播来作为免费的前提。以我在微信群中看到的频率来说,这个『病毒』的『感染率』非常高。
最后,是个性化的一些设置。尽量的做到对不同阅读习惯的人提供定制化的设置。
微信读书未来畅想
- 笔记导出
我认为,作为一个读书软件来说,没有笔记导出功能是不完善的。如果微信读书不打算导出到第三方的笔记软件,那是否可能微信出一款自己的笔记软件(或者整合在微信读书中)?仔细想想的话,似乎也并非不可能。
- 数据社交
微信读书是对数据的深度挖掘,然后以不同的维度和组合展示出来,成为亮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比如读书时长的统计、今日同读、电子签名、同一本书的想法同步等等,基本都是这种模式。如果说微信读书对其他阅读软件的优势是『社交』,不如说是『社交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的应用。在这个方向上,微信读书可以做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每天的阅读时间分布、已阅读书的分类以及同类推荐等等。
- 对接公众号
另外,对微信公众号的整合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在付费阅读越来越被用户所接受的现在,公众号的付费订阅很有可能马上就要到来。微信读书,不仅仅有微信的整条关系链,而且可以给排版样式和诸如笔记、书摘、收藏整理等功能提供更好的体验。并且,微信读书对版权的注重也和微信公众号对原创的注重遥相呼应。
以上,大部分是我个人看法与推测,供参考,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