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黄山,黄山是家喻户晓的世界名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黄山为了凸显自己的山中之绝美的代表,把五岳踩在脚下,有一点不厚道,但是还是被很多人认可。
我的家就在黄山山脉之下的太平县,黄山就坐落于太平县内,太平县最早设立与唐朝天宝年间,因地理位置介于徽州府和宁国府之间,所以归属也是几经变化。曾隶属宣城,后来改入经县。1983年12月太平县撤县改市,叫黄山市。但是到了1987年因安徽省建设大黄山概念的规划,将屯溪市改成黄山市,原黄山市改为黄山区,归属黄山市,一直延续至今。但是老一辈人都还习惯于称呼自己的家乡叫太平,并没有多少人认可黄山这个概念。而如今黄山市属地原本叫屯溪,他周边是休宁,黟县,歙县。这些都是古徽商文化的发源地,徽州府的概念更强,从而也并没有多少人认可黄山这个概念。
太平县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北面是太平湖,与泾县相隔,南面是黄山,东面是雀岭与旌德毗邻,西面也是高山与黟县宏村相邻。是一个相对闭塞的世外桃源之地,处处青山绿水,风景优美。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现在还是称自己叫黄山人。我家就在太平县的东北角落和宣城市下属的旌德县毗邻,翻过龙王山就是旌德县。
龙王山原来由一座龙王庙,因而得名,但是据说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场大火将龙王庙烧毁,后来被乡里建成集体所有制的林场。林场初期建设还曾经招纳过来自上海来的知青。再后来改革开放,土地政策放开,小部分参与建设林场的外来居民留下来刮分了上山部分林场与茶园,就成了现在模样的自然村落大队。全队才10来户人家,分散在龙王山的两个区域,一个叫林场区域,是当年知识青年居住生活的区域,大约有8户。还有4户居住在一个叫脚安的半山腰位置,我家就在这个脚安的位置,而当年我爷爷是第一落户与此的人家,他带领全家开垦了农田,修了道路,还种植了大批的杉木,是名副其实艰苦创业的拓荒者。这2间土房始建于40年前,虽然简陋但是历经40多年风雨仍未倒塌,而我父母一直在此居直到2022年底,算是我们这一支吴氏的发源地。
春天,满山开满映山红。这两间小屋也沐浴在春光之中。而我就出生在左边最破旧的那件小屋里。我从小跟随爷爷奶奶在这间破屋里长大。这里有我太多的记忆,太多的眷念。而今爷爷奶奶已经驾鹤西去,只留下飘泊的我,只能在异乡思念亲人。
如今,龙王山的十几户居民都以茶叶为生,这里属于正宗的太平猴魁产地,按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注册地,太平县境内的做工符合猴魁工艺的茶叶都叫太平猴魁,但是因外形与口味的等级差异,太平猴魁也有鄙视链。一等猴魁自然是猴魁的发源地,猴坑。但是他周边候岗,以及山下的颜家都号称自己是一等猴魁产地。再往下就是新明乡的传统产区,这里自古都以茶叶为生,只不过当初并没有猴魁的制作工艺。最末一级别的就是现在普及于整个县城各个山区农场的猴魁茶叶了,他们属于后起之秀,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太平猴魁茶叶远销海内外,全国闻名,由于单新明乡的产能不够,于是各路投资客都相序在太平县内种起了茶叶,并都主打太平猴魁,有的茶叶品质甚至超过了新明乡一些传统种植区,也获得了不菲的商誉。
我家的茶叶自然属于核心产区,但是不是发源地,所以价格也要逊色一级。不过无所谓,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鄙视链,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最好,无需整天想着和别人竞争,各自有自己天地。农业中的种植业都有一样的特点,那就是季节性。茶叶也一样,它只在春季的清明与谷雨之间疯狂生长,其他季节都是在积蓄能量。就像读书一样,平日上学放学,听讲写作业,只等一朝中榜。但是谁都知道,没有平日勤读之苦,哪有金榜题名之乐啊!
当然最辛苦的还是采茶季,因为茶叶疯狂的生长,所以必须在他们舒展成绿叶之前将他们采摘下来,制成茶叶。于是这15天时间便是整个家庭,整个新明乡乃至这个太平县沸腾的时节。各地的茶工涌入太平县内,帮助茶农采茶。各地的采购商也在同一时期云集太平县内到处收购茶叶。而各个农户就更是早出晚归,深夜熬夜将这一年中最好的光阴奉献给茶叶。这也是这一年中收获的季节,因为只有卖掉了茶叶才获得一年主要的收入,后面还要靠这些钱去购买生活物资,以及维护茶叶种植的农贸物资。
下面我大概细述一下这段时间一个茶叶人的时节表:
5:30, 通常这个季节天已经亮了,我母亲要起床为一家人做早餐了。
6:00, 吃完早餐,全家人以及外面请来的茶工上山采茶,直到中午时分才回家;
12:30,吃完中饭,父亲留在家里,要将上午采来的茶叶晾干水分,母亲会带领这其余人员继续 采摘茶叶,直到傍晚时分才回家;
19:00,开始制作茶叶,猴魁的制作工艺非常麻烦,晾干的茶叶需要在锅里炒出香气,然后再将 炒好的茶叶一根一根的整理直了,并整整齐齐摆放在托盘里面,托盘盖上一层纱布,在
用碾子均匀的压过这些茶叶,以便将茶叶压出扁平的形状,最后将茶叶放入烤箱进行烘
烤,烘烤分几个步骤不能一次烘干,中间要翻遍以免一边烤焦了。
这是父亲熬夜烘烤茶叶。
2:00 一般这个过程都要持续到凌晨1-2点,直到茶叶成型,然后在打包。
这样成型了的茶叶回被打包,然后一早拿去集市上销售,小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多收三五斗“,说丰收了的农民兴高采烈的把米挑到集市上去买,盼望今年粮食丰收可以有个好收入,可惜丰收照成米价下跌,农民反而受伤的故事。文章当然是揭露罪恶的旧社会万恶的地主操作粮食价格剥削农民。但其实农产品一直遵循着这千古不变的市场规律,丰收了价格必然下跌。所以作为农民,他们只有遭受天灾人祸之苦,哪有享受丰收之乐啊。所以农民总期盼不要有什么差错就好,不指望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踏实,辛勤,稳定就好!
一年四季的茶叶生活并不会就采完茶叶就结束了,还有护理工作,特别是除草工作,一般都要选择在夏天最炎热的季节进行,以便保障被挖起来的草不容易活下来。其他施肥,浇水,除虫也是一年不得停息的。如果遇到春季倒春寒太冷,还忧心茶叶被冻坏。
前不久看见一个报道2022年法国葡萄种植庄园遇到4月份寒冷天气,为了给葡萄树保暖一个个庄园点起上千跟蜡烛,那个场面煞是壮观,而其实更多的可能还是心酸吧
不过冬季的寒冷并不会给茶叶带来伤害,反而回预示来年的茶叶张势好,所谓”瑞雪兆丰年“吗?比如2008年的大雪就是龙王山50年难遇的美丽冬天。
黄山茶人的生活一如千千万万的中华大地上哪些辛勤劳作的华夏子民一样,他们面朝黄土被朝天,一根茶叶一根茶叶的捏着,一个茶季接一个茶季的忙碌着,一代接一代人的奋斗着。我的大学就在他们肩上这一背篓一背篓的茶叶里毕业了,家乡的房子也在这一背篓一背篓的茶叶里一栋栋立起来了。作为农民没有什么巧办法,只要你肯辛苦扎实的劳作,茶叶不会辜负你,土地不会辜负你,每一个日日夜夜都不会辜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