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为文青们送来一剂最新迷药:《刺杀骑士团长》。
不夸张地说,村上是我们从青年到中年的长情陪伴,脑海里他的形象还是光着上身在路上奔跑。
开头的章节很像他最知名的作品《挪威的森林》。
主角喜欢古典音乐、因为女性而离开某地、有多名固定的性伙伴、都是美术专业出身的画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与陌生的人重新构建联系、神秘和魔幻主义……
在村上春树的世界里,很多元素反复出现,以至于成为他特有的标签。
跑步、美国文化、猫、幽灵鬼怪、贫乳少女、神秘女子……
全球化时代下,他的小说是个人生存境遇的感伤寓言,差不多是这个时代在海边、公寓、地铁里穿白衬衫的卡夫卡,阴郁但带着商品的气息。
村上小说里自始至终存在着两种女人:
第一种女人才貌出众、性冷淡、内向,和“我”的关系本质上是认真的,这个女人往往会莫名失踪或离开,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另一种女人则出现较晚,往往爽直坦率,即使生命中有过悲伤的经历,也持乐观向上态度,在性方面毫不遮掩,通常都是人妻,寓意着一种母亲的形象。
这两种女人是村上编织的“丧失—探索—发现—再丧失”故事链上的珍珠。
他作品的主人公被夹杂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间,或者说夹在这两种女人中间。
一边是“我”的内心世界,是没有记忆、没有影子,是活着没有任何意义的静谧世界。
一边是“我”要面临的冷酷现实世界。
当主人公找到自我,也开始真正了解世界。
“他家几乎无人出入。免色君似乎是个相当爱好孤独的人。喜欢独处,听好多古典音乐,看好多书。独身又有钱,却好像几乎不领女性进门。看上去过着十分节俭整洁的生活。没准是同性恋者。”
为什么我喜欢村上的小说,多数时候我觉得是因为自己和他笔下角色的某些共通点。
例如文中写到神秘的免色君。
喜欢独处(我也是个死宅)
听古典音乐(受父亲影响我爱听上世纪80年代的歌曲)
看好多书(诸多原因导致我也爱看书,家庭、第一份工作等)
可能是个同性恋者(关于这点我不清楚,迄今为止我也喜欢过不少女子,只是并未有好的未来发展,简单来说,一直独身这些年,可能还会独身很久)
“以前我也说过,迄今我从未结婚,一直独身到这个年纪。……是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不适合跟谁一起生活。这么说或许你认为真会找借口,但我的确只能一个人活下去,好也罢坏也罢。对血缘那样的东西几乎没有兴致。想要自己孩子的念头也一次不曾有过。这里边也有我特有的个人理由。那大体是我本身儿童时代的家庭环境所带来的。”
没试过与所爱的女性一起生活,所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合不合适与别人一起生活。
至于想要自己的孩子,在30岁之前我是坚定的丁克主义者,30岁后因为侄女的出生导致这种想法有些松动,但对婚姻还是抱有悲观的自卑感,觉得有极大可能不会和对方有好的结局。
村上小说的主角,多为都市青年,以独身的形象存在于社会,几乎摆脱所有血缘关系和家庭的联系,父母特别是父亲的形象几乎是不存在的。
村上本人自结婚以后就疏远父母,成名之后的情况更糟。
“我们的观点分歧太大,”他说,“我不喜欢成名。我喜欢独处。他们不理解我的感受。有人采访他们,他们就谈论我的私人生活。我讨厌那样。”
可能东方社会里父亲的形象都是“缺位”的,无论中国还是日本。
在国内至今,有许多8090的小孩都是母亲和祖母所带大,父亲是那个远在外地打工或忙于上班的即亲切又陌生的长辈。
都说村上的主角都烙印着村上自身的影子,但何尝不是我们自己。
我对于父亲,现在还会忍不住的想他,细细算来,他也过世有四年了。
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白衬衫和金丝边眼镜的青年时代,在我这个年纪时,他已经成婚快十年了,父母辈比较早婚。
细细想来,从初中、高中开始住校,到大学和毕业后远离家乡,我们之间的交流好像很少,直到他过世后才从他留下的诸多书籍里窥视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么看来,我父亲在我的人生当中大部分时间也是缺失的。
日本的文学评论家说村上笔下的主角不是纯粹的日本人,是美国人,是“和魂洋心”。
近代几十年的社会飞速发展和学习西式风俗,让我们大多忘记中华儒家当中那些或好或坏的传统。
事物有着两面性,并无绝对,多思考多对比,只要是一个正正当当的人,“和魂洋心”又有何惧。
看一个人,总归是观其人品。
《刺杀骑士团长》分上下两册,刚看完上册,对于村上写作此书的意图暂无深刻的理解。希望看完下册后能写出更多的有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