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感受到系统学习、深度思考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精细化,在一个领域内做到顶尖和出类拔萃才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你具有深度思考和专注死磕的能力。最近读了《暗时间》这本书,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
1.暗时间
人的大脑就像是一台计算机的CPU,空闲是一天,满载也是一天。但是利用率确实不同的。这就像我们学习一门知识,投入的时间是相同的,但是结果是不同的。因为真正决定结果的不是投入时间,而是思维时间。也叫“暗时间”。
暗时间=时间 * 效率
就比如看书,有些人总是在下班后拿起书翻看,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你走路、吃饭、逛街、坐车、上厕所的时间都可以成为你的暗时间,这些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日积月累将产生巨大的效应。
2.高效学习的几个重要习惯
1) 能够迅速的进入专注状态:是可以训练的,至少可以缩短3-5min,但是想完全进入状态,“沉浸”进去,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以最好还是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学习。
2)长期保持专注状态:也称作思维体力。当你把你要做的事情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吃饭、睡觉都想着它,那答案或者灵感可能就会自己蹦出来。
3)抗干扰能力:只有拥有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利用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在有干扰的环境下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
3.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有可复制性的 / 不要做饿死在干草堆的驴子
有时候你需要的仅仅是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下去,只需要选择一个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然后专心致志的钻下去,最后必然成为高手或绝顶高手。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有很多迷茫期的人,他们的迷茫是相似的:前面有两条路,到底该选那一条?A OR B ? 辞职还是继续留下?考研还是工作?做这家公司还是那家公司?于是不断的拖延,时间悄悄流逝。但是却没有在任何一条路上积累。
4.你拥有多少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能够在恰当的时候被调用
1) 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知识:温故知新 (老生常谈,鲜有人做到)
2) 创造回忆既有知识的机会:
① 经常与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或者讲给别人听。
② 整理笔记:巩固淡化的记忆,重新审视知识,因为首次的记忆常常是片面的,不深入的。
③ 书写:将一段时间内学习的知识按照一个主题系统地“串”起来,丰富知识之间的关联。
1.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容易遗忘,记录给了我们回溯自己的思维轨迹的可能。
2.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记录可以缓存思维的中间步骤,增加思维的广度。
3.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文字被你写下来之后,你就可以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但是仅用大脑是很难在思考一个问题的同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的。
4.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每个人的思维都偶有盲点,自己很难察觉。写下来,与别人交流。
5.有时候,语言自己也会思考:将脑海中模糊、抽象的思维转换成明确意义的文字,有益于拓宽、启发思维,写着写着就会发现词语本身像有灵性一样,将其他词语都带出来了。
3)设身处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对于经验知识的学习,看别人做、听别人说是不够的。因为往往到了自己身上就想不起来。弥补的办法就是努力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处境,感受他们,使他们和你的情绪记忆挂钩。情绪是强化记忆的最佳催化剂。
4)抽象和推广:归纳推理,将特例中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知识获取阶段是抽象的,但是问题求解阶段可以是举一反三,进行泛化。
5)联系/比较自身的经历:将别人的经历和自身经历进行观察比较,常常能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5.关于作者的一些学习习惯
学习与思考
1)google & wikipedia
2)看书挑剔,只看经典
3)做读书笔记
4)利用走路、吃饭的时候思考,还有睡觉前必然要弄一个问题在脑子里面,迷糊入睡。
5)多看心理学、思维的书籍,因为他们是跨学科的,可以指导我们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6)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问题:它的本质是什么? 他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他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7)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① 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离方向)
② 到现在为止,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呢?(提醒自己时时总结,整理学习的东西)
③ 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方法)
④ 设想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迫使自己挖掘知识背后最本质、往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
⑤ 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回顾一下原先的思维过程,看一下哪个环节阻塞了,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习惯,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⑥ 养成反驳自己的想法的习惯: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来理解事物的。习惯性的反驳,这个难道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什么?
时间和效率
1.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
2.好资料和坏资料:好资料特点是从问题出发,重点介绍背后的理念,注重直观解释,而不是方法的技术细节,按照方法被发明的时间流程来介绍。问题-分析-推理-结论,整个背后的思维流程。坏方法与之相反。
3.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
4.有选择地阅读,感兴趣的可以优先阅读,信息密度低的部分快速的略读。一般阅读的时候可以这样切分内容:
问题是什么-方案是什么-例子是什么
如果是需要解释一个现象的,譬如《黑天鹅》,那么
现象是什么-解释是什么-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例子是什么
写作
不需要担心写出来的东西太幼稚、有漏洞或者没人看,正是每个人的想法总是有漏洞,才要拿出来交流和改进。
一开始写不出来也没有关系,因为思考本身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需要时间的积淀。爱思考的人总是在生活中挂着几个问题在大脑中,利用潜意识深入思考,在吃饭、走路时也琢磨这个问题。停留的时间越长,你的思考的就越深入和透彻,别人看到的就越多。(大多数比较厉害的人都有这个习惯)
很多人不书写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其实这是一个怪圈,你越是不开始书写,总是拿有限的思维缓存去默想一个问题,就越是没有内容可以写,如果你逼着自己将一些有内容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拓展他们 ,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的很远,很远。
——刘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