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女作家毕淑敏写的一篇短文《提醒幸福》,其“歌词大意”是说,我们的祖先总是提醒我们可能遇到的灾祸,却从来不提醒我们关注幸福。
于是,我们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而提醒的后面一定是注意别出意外。比如你刚交了一个男朋友,还没等高兴过来,妈妈就说,要注意他的人品;爸爸又说,小心他是个骗子。
当你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还没来得及庆祝,你身边的人就会提醒你:千万别骄傲啊!渐渐的你自己也就习惯了这种负面的提醒。甚至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也会想起可能会来临的风暴。
其实我们应该常常提醒幸福,在丰收的年份,不要总是想着可能遇到的灾年,要体检丰收的喜悦,要载歌载舞地庆祝。至于是否会遇到灾年,还有漫长的冬季去考虑,去准备。
如果我们换成一种积极的提醒,当女儿找了男朋友,妈妈说,好啊哪天领家里来看看。爸爸说,祝福你找到一个可心的人。那个女儿一定很有幸福感。因为她需要的正是提醒幸福。
老王说他小时候,妈妈去世的早,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妈妈的关怀下成长,内心总是充满了痛苦的抱怨:我为什么会这么不幸?
听到他的抱怨,姐姐对他说:你总抱怨自己从小没妈的痛苦,你不妨去别人家看看,看看有妈的孩子过的幸不幸福?
带着这个疑惑,他真的去了同学家“考察”。他的同学张瑞华与他同岁,父母都是工厂工人,他们家四个男孩,他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本来幸福的家庭,但是被一次意外打破了平静。他的爸爸在江里捞鱼时溺水淹死了,剩下一个寡居的母亲带着他们四兄弟生活。
要是在平常年景,倒也没什么。可是偏偏赶上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的减产,他家的四个大小伙子正值长身体的时候,食量特别大,常常感到给的定量不太够吃。他常常邀老王去他家玩,前提是必须带点吃的给他。看到他的样子,老王暗中提醒自己:“他虽然有妈妈,但是看来,我过得并不比他差”。
那一刻,老王突然明白姐姐的用意。她是想让老王通过与那些有妈的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比较,提醒他注意幸福,珍惜幸福。因为姐姐知道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每个家庭生活的都不容易。老王后来同我说,当年如果没有姐姐的提醒,他真的不知道怎样度过那失去母亲的不幸岁月。
事实上,在老王那个年纪,在那个受灾的年代,这种提醒真的让他减轻了许多失去母亲的疼痛,稍稍的有了些许幸福感。
他的同学张瑞华,虽然母亲健在,但却失去了父亲的呵护,且在那个灾年常常向他要吃的东西;他的同学孙滨江,虽然父母健在,但是家里孩子众多,母亲没工作,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家,所以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当然吃的穿的也不如他好。
与他们俩相比,老王虽然母亲不在了,但是吃的比他们好,每逢换季时总有新衣服,而且与其他孩子相比,老王好像从来没穿过带补钉的衣服。尽管他在情感层面仍有缺憾,但是在物质层面上,他的确比他的同学幸福得多了。
这就是在当年物质生活条件下,提醒幸福的作用。事实上,不经姐姐的提醒,他不会去与他的同学比较,也体验不到自己在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小确幸。
当然,老王更深层次的缺憾并没有根本解决,比如那些来自母亲深沉的爱。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老王小时候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我们许多时候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比如现在许多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不经提醒是不知道幸福的。在这一点上,做父母的、做老师的以及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应该不时的对他们进行提醒。
从缺少母爱环境中长大的老王,告诉我说:其实幸福用不着总是让他人来提醒,幸福更重要的是靠自我的感悟。有没有悟性,是区别一个人幸福和不幸的分水岭。其实他一生都在提醒自己的幸福。他提醒自已遇到了疼他爱他的哥哥姐姐,是他们把他抚养成人;他提醒自己遇到了关心他培养他的好老师,是他们让自己学到知识;他提醒自己遇到了一个好妻子,是她让自己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提醒自己生活在一个好时代,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