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小刘,16年从211大学毕业。
对于已经工作两年的他而言,生活的艰辛已经压得他喘不上气,甚至说可能有些意识模糊了。
我们关系好,所以经常聊天。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他的不甘,从高等学府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回到家乡小县城开始谋生。
他觉得在小县城中工作处处不得意,薪水低于曾经的同学一大截。每天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内容,茫茫人生,看不到晋升看不到涨薪,看到的只是充盈了生活的苟且,所以他不甘心,想要趁着年轻再出去闯荡。
我也十分佩服他的决心,所以我想竭尽所能帮他一把。
但是,接下去的剧情让我大跌眼镜,我第一次感受到
工作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心智以及激情,而且其程度已经越过“影响”趋近到了“掌控”
优秀的工作能督促员工学习,不断丰富自己达到互利共赢;而怠惰的工作却能蚕食着员工仅有的激情,连同跳槽的勇气一起被消耗殆尽。
我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我决定劝他离职。
他告诉我,他的简历无处可写。我不解,工作两年为何连项目经历也无处可写?
他说,做的项目几乎都一样,而且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对于自己专业能力没有过多的提升,反而,这两年的沉淀让他把大学的专业知识忘得一干二净。
我性子直,不假思索的来了一句,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早一些跳槽?
沉默良久,他发过来就一个字“唉”。
事后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我觉得不妥,因为我一直认为是他这两年懈怠和不思进取了,而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影响力。
企业的影响力有两种,一种是对外影响力,另一种是对内影响力。对内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公司的内部文化和内部氛围,以及对员工的不合理“洗脑”。
一个两年的工作经验,实质上,可能是两个月的工作经验,重复了两年而已。而明明只有两个月的经验,在企业的影响下,你却觉得你已经有丰富的两年经验了。
所以,每年都有那么多求职者挤破脑门想进BAT这些大企业,并不仅仅是被其薪资所吸引,更多的是因为这个平台,能给员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广袤的视野,对于员工培养而言,制度和文化造就的差别很大。
很多时候不是需要方法论,只是需要走出内心的舒适区。
很多人在漫漫的工作中,被松散和安逸的工作同化,渐渐沉迷在“今晚吃什么?”、“晚上去哪玩?”的工作舒适区中,不出几年,便觉得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还有忧患意识的人,会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落差带来的刺痛感会使在舒适区沉睡的他清醒过来;而另一种得过且过的人,可能会在抱怨和妒忌中带回一点动力,但过不了多久,又和之前一样沉沦,久而久之,便变得麻木不已了。
很庆幸的是,小刘属于前者。
于是,我找了一些简历的完善技巧和模板,一起打包发送给他,他很感激,支支吾吾的说了句“我的事情还要这么辛苦你”.............“难为情”。
帮助一个人找份工作,不如帮他找回自己。一个重新拾起意志的人,往往比之前更加强大。
我相信,他会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