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读书是孤独能提供给我们的最大乐趣之一。
这是耶鲁学派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老先生说的。
如果你害怕独处,害怕安静,害怕失去与世界的连接;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如果你正在经历某种方式的挫败;如果你想看看不一样的人生,请和我一起来读读这五本书。
按照由通俗到小众的顺序排列,也按照对孤独的不同理解。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的孤独不同的定义:孤独可以是乐趣的源头,也可能是深深的恐惧。
我挺喜欢刘若英的歌,她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受到祖母的严格教诲。她唱歌、演电影、写书,样样都做得独具个性。
她曾经唱着“我想我会一辈子孤单”,伤感的坚守着一个人的自由。
她遇到了她的“那杯茶”:中医世家出身的钟石,走进了两个人的世界。
然后出了这本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书名真的真的让我拒绝。
但是内容不错,实在、亲切。
大约每个人都觉得,有人陪伴就不会孤独。那是他们没体验过劳累、拥挤、被孤立的大家庭生活。
婚姻里独处与互相支持都是很重要的。失去个人空间、失去自我存在感,才会陷入深切的孤独与无助。
或许有些人忙忙碌碌无所觉察,等到有一天孩子离家上学,他们就会觉得无限冷清。因为他们习惯了“寄生”或是“共生”,已经失去了独立性。
如果你在婚姻中依赖性很强,推荐你看看这本书,刘若英和钟石是怎样安排共同的生活空间,又各自保持独立与最大限度的自由的,能够带给我们启示。
她所谓的孤独,其实是保留自我。
张德芬也是台湾人,她的书没什么思想与内涵,却有着真切的治愈力量。或许这就是她的书能畅销不衰的原因?
如果你遭受到了某种挫败,感觉愤怒、恐惧、委屈,想要放弃自己,可以看看张德芬的系列“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她是一个烟火红尘中的人,偏偏还要讲“灵修”,就在这种“玄妙”之中,让人得到了安慰,慢慢重建自信。
本来,那一段时间的自我厌弃,也不过就是一时的糊涂。张德芬就那么温吞吞的,也不下猛料,好像对谁都充满同情,连带着也让你觉得“有什么呢”,情绪就平和了。
没了情绪,什么都看得清楚,包括看自己。
这本〈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起来也非常轻松,两个小时就看完了。
她说“每个人遇到的挫折都不同,好像量身定做的一样。”
我觉得绕不过去的坎儿,在你那里可能根本不算什么。所有挫折都是劫数,助你晋阶。
她所谓的孤独,其实是对没有伴侣的恐惧。
将勋细说红楼梦,是我很爱听的。他娓娓然地叙述,感觉很家常,适合一边做家务一边复习红楼梦。尽管他老是不严谨,错误多到让人无力吐槽。
他的专业是美学,对于诗词什么的也多有涉猎,讲的真不专业,我这种纯理科生都嫌弃。
去年买了他的〈孤独六讲〉,每次读一段,大约一周陆续看完了。
看到豆瓣的评论,笑了很久。
“未经考证的引用和粗浅的解析”,这句话简直概括得神准。
“孤独你妹”!戾气不要那么重嘛!
“蒋老先生在写命题作文“。先有题目,再拼凑内容,可惜他不像钱钟书那样有料。
豆瓣读书人水准较高,所以蒋勋被黑得发亮。但是评分还挺高,说明这本书也有很多人喜欢的。
我不太建议你看这本书,因为又没趣,又没内涵,读完了就几乎不太记得了。可见也没有足够的个性。
但是值得一说,里面有几个句子不错: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 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在个体更独立的状态下,他的爱才会更成熟,不会是陶醉,也不会是依赖。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我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金句再多也撑不起逻辑混乱的骨架。
他的孤独,有时候是不被理解的痛楚,有时候是无法沟通的焦灼,有时候是文化传统的束缚。反正,都不愉快。
但是,他又说”孤独是饱满的,寂寞是慌张的。“
最后,我糊涂了。
要么老老实实通俗,要么扎扎实实深刻,明明只懂个皮毛,连我都骗不了,还故作高深。可资一笑。
这本书的作者是位英国人,奥维莉亚-莱恩。获过好多奖,《孤独的城市》也被美国多家媒体评为2016年度好书。
书围绕着几位边缘艺术家展开,爱德华-霍珀、亨利-达戈、安迪-沃霍尔、大卫-沃纳洛维奇,他们都有孤独的,甚至于非常糟糕的童年,出自贫民窟,从事主流艺术之外的艺术创作。
他们中有些人商业上极其成功,如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的创始人,生前就很富有。
有些人却困窘一生,艺术价值直到生命尽头才被发现,如亨利-达戈,他的画在他去世以后才进入市场,价格一路飚升。
对于奥维莉亚-莱恩来讲,他们都只是她的引子。
她写这本书的时候,正经历着失恋的折磨。她有在失恋时写书的习惯,此前出过一本《沿河行》,也是因为失恋出门旅行,从一条河的源头走到入海口。然后坐火车回家去。
这一次,为了男友,她处理掉自己租住了十年的公寓离开英国来到纽约,却被分手了。
一个人身处异乡,在陌生的城市里默默疗伤。她没有暴饮暴食,没有追欢买醉,而是为自己写了一本书。
书写得温柔而清醒、深刻又悲悯。她是真正有思考、有生活、有知识、有见识的,而且对于笔下的几位艺术家,对他们的艺术,都有完整的了解。
读这本书,本来是为了了解”别人怎么看待孤独“,就像前面几本书一样。却意外收获了更多的东西。
小一点的:我明白了波普(POP)艺术的愿意:流行艺术,或者通俗艺术。
大一点的:我发现,那些我们定义中的”边缘人“,艺术思维、创作力令人惊叹。对于社会伦理、分配方式、评价方式,都让人有很多新的思考。
意料之中的:对于孤独,作者讲的最实在,她不回避自己,也不虚饰。
摘抄几句:
那是一种被隔离的、被拒之门外或被圈禁起来的感受,伴随着一种几乎难以忍受的暴露感。
想要被看见、被包容、被接纳,想要那种赞赏的眼神。渴望亲密,躲避威胁。
渴望的东西远在他处,拒绝的事物却近在咫尺。
囤积物品有时能减轻孤独的感受,成为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孤独不仅是因为渴望被他人接受,还因为个体希望成为完整的自我。
孤独绝不是一种全然无用的经验,相反,它能够让我们直抵我们珍视和需要的东西的核心。
她讲到了孤独的感受、来源(童年的阴影、社会的污名、感情的失意)、救赎。
她讲了艺术的治愈力,也讲了互联网,既能够将人与人轻易连通,又把人与人隔绝在屏幕背后。
她所讲的孤独,是我们普遍理解的孤独,不是大师的孤独,而是凡人的孤独。既有对分离的恐惧,也有对连接的渴望。
她最后提到了治愈孤独的方法:试着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去理解那些折磨我们的事情。
这确实是写给自己的书,她通过一个漫长的文字旅途,最终到达了自己的内心。
我的建议:如果你像我一样,对什么都好奇,可以读读这本书。
书里面陌生的背景、陌生的人物、陌生的文化还是很多的,不是很轻松的读物。
最后,来一本超级轻松的,漫画。
高木直子从2004年开始,于杂志《尽情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连载漫画,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
从第一年一直出到《一个人住第九年》,2014年十周年的时候,出了这本《一个人住的每一天》。
其实我不太会看漫画,看不太明白漫画。因为对于这个主题一直比较关注,所以就在网上看了一部分,确实是完全细节的生活,真实不欺。
她不说孤独,只说一个人住。
一个人不一定孤独,身处人群也不一定不孤独。
最孤独的时刻是当你发现,与对面那个人完全无法沟通。生活极度拥挤,而你却找不到一双温柔注视你的眼睛。
独处却可能是饱满充实、快乐自在的。
写在后面的话:讲讲我为什么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吧。
我感兴趣的东西有点太多,搞得自己很累。
我一边想了解历史、地理,一边想了解美食文化。一边对自己的专业周边大加开拓(读了好几本科普性著作、相关名人的传记,很烧脑),一边又真心喜欢语言艺术、心理科学。
关心孤独这一主题,是因为社会对于养老的关切。我有点不认同对儿女的依赖,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人总得能够和自己好好相处,无论身处人群还是独处一室,都能找到乐趣。
我从小就不排斥独处,一个人的时候能找到很多值得做的事。又因为我有讨好型人格倾向,与别人在一起常常是对自我的压抑,所以我不害怕孤独。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完全无法独处?
为什么他们对于老了以后的生活那么恐惧?
孤独在别人看来是怎样的存在?
看完这几本书,我释然了。
孤独与否,最终来说,还是取决于自己。
孤独带来乐趣,还是令人恐惧,更是取决于自己。
如果您觉得还不错,请关注我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