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豆瓣,有朋友发心情:为什么我没法做到早起?请大家支支招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早睡早起?
问题下面,有豆友留言:“早起不成功大多数是因为毅力不够。”
“因为睡觉的欲望战胜了早起的愿望。”
“对自我的管控能力不足。”
诸如此类的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到很惊讶:早起不是自己的事情吗?能否早起不应该是自己决定的吗?怎么还需要提问?
当时,我心里冒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后来,转念一想,以前的我何尝不是这样的。
每晚都给自己立下flag,明天一定要早起。第二天闹钟想起时,朦胧中的自己睁开眼睛几秒,内心做了一番挣扎,想了想觉得早起没什么大事可做。于是,关掉闹钟,继续躺回被窝里呼呼大睡。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为早晨的挣扎而困惑,也因不能早起而心生愧疚,却又无从下手。
当愧疚成为一种习惯,也就没有了愧疚感。渐渐的,早起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2.
后来,我总结一下原因:大多数时候,有早起的想法是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早起打卡,或是看到关于早起的文章,心里受到了刺激,萌生了这个念头。
因此,决定给自己立下flag,并且设定闹钟。第一天,艰难的爬了起来,朋友圈打卡。第二天依旧。第三天醒来,想想上班够累了,还要早起折磨自己做什么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有些人是受到当下的刺激,靠着内心三分钟的热度,下定决心要明天早起,从此改变作息时间。
殊不知,轰轰烈烈的决定终究抵不过那滚滚而来的睡意。没有经过真正考量的决定,轻而易举就被推翻了。
当睡觉的欲望战胜早起的决心,随之而来的是挫败感和对自我的否定。
每次早起计划被困意打败时,心里总会为自己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说服那颗躁动不安的心。比如:早起也需要看体质的,偏偏我属于夜猫型,不适合早起。
3.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年初,是做计划和设定目标的好时机。许多人纷纷把早起纳入计划里,同时发动朋友圈里的朋友让人来监督。
有人觉得,将监督权交给别人,自己迫于压力自然就会产生早起的动力了。无可厚非,这也是一种方法。只不过,早起原本是件私人的事情。
当我们把私人的事情上升到众所周知的空间,压力所带来的动力,最后可能会成为内心的煎熬和痛苦。
其实,要想改变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真的不是一件难的事情,更加谈不上毅力了。
说白了,早起就是一种习惯。
如果想要养成早起的习惯,那必须得做一些准备工作。毕竟,早起意味着要调节生物钟。
当生物钟出现大调整时,身体必然是不适应的,甚至有一点点难受。
不过,第二天、第三天以后身体会慢慢地适应早起的节奏,难受程度也会逐渐下降。
4.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事情是早起前需要留意的。比如:
1.不管你多么依赖手机,请务必在上床前一个小时放下手机,避免蓝光刺激体内的褪黑素,影响睡眠。
2.准备一本睡前读物,躺下之前可以阅读10-30分钟。阅读不仅仅是为了阅读,更能使身心放松、恢复平静。
3.如果固定晚上10点睡觉,那就必须这个时间点上床,哪怕睡不着也要躺在床上,强迫自己闭上眼睛。
2.第二天闹钟响起,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房间的大灯,眼睛在灯光的刺激下会快速从睡眠状态过度到清醒状态。
3.醒来后,立马掀开被子,不要躺在床上赖着。哪怕你不想再睡了,也不要躺着,立马洗漱,用冷水洗脸,让自己快速清醒。
4.如果时间允许,洗漱完毕后,可以做一些拉伸动作,运动能增加氧的吸入量,也是快速让大脑清醒的一种方式。
5.早睡早起需要给自己安排午休的时间,大约一个小时以内,过多睡眠会导致晚上睡不着,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刚好。
5.
不可否认,第一天早起是需要一点毅力的。经过一周后,身体慢慢适应了早起的节奏,每天到点就会自然醒来,不再依靠外力。
有人尝试早起,感觉没什么事情可做。于是,伸伸懒腰便又躺了下去。
无论有没有要紧的事情可做,既然决定要早起,那么起床就是雷打不动的事。
不管上班还是休息,到点都必须起床。闹钟响起时,你必须先起床,然后再考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倘若遇到出差,或是特殊事情,不能按时睡觉的情况,第二天依然坚持早起,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当你把早起培养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会像日常刷牙、洗脸那样轻易简单。
如果你能把凌晨观看这座城的灯火,挪到清晨感受这座城的苏醒,你会发现这是一种特别爽的体验。
早起,或许无法给你带来多大的财富,却能让你的生活变得充实。
早起的时间恰是他人睡觉的时间,而你已经开始进入一天的学习,或工作状态了。这是早起带来的力量,它会给人以收获感。
尝试过早起的滋味,你便会对早起上瘾。所以,不要问,不要等,决定了,就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