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未出社会,在大学的玻璃房中小心翼翼地扒开一条缝,偷瞄着社会,脑中荷尔蒙膨胀,隐隐有种偷窥的快感,跃跃欲试。大学里爱耍三样宝:吃,玩,读书。偶然天赐机缘,得到同时耍宝的机会,此间唯有一事,印象深刻,念念不忘,以致闷成了酸,还好有机会开缸,品尝个中滋味。
此为何事,说来无奇,毕业前有一次寻找美食,到一家小餐馆就食,老板中年发福,膝下有一子,在面临考大学的档口,和预期略有不同,老板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上大学,还拿出账簿算了一笔账,投入颇多而回报率难以预期,心中着实佩服老板的经济思维,但也对此观点不敢苟和,生性不善争辩,又是为了人家美食而去,识相地闭了小嘴。那时,未曾料到进入社会之后,需要花半年之久才能解此疑惑。心中着实气馁。读书之流毒,不深究未曾自觉。
流毒之一:读书使人傲慢。知识和思想通过教育以及相关的机构传播的,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自然难以在学校或者在书中传播读书的流毒。知识在脑子酝酿,形成观点,进而影响自己的价值观,而书中皆宣扬读书是高贵、圣洁,故读书之人往往生天生优越感,特别是读书生涯成绩佼佼者,而越是优胜者越是维护宣扬读书的好处,漠视甚至不谈读书那些不易见的流毒。这本身何尝不是偏见,何尝不是傲慢。更别论读书给很多人太多脱离现实的幻想,一方面壮志满满,另一方面眼高手低。进入社会遭受挫折,还能从一本成功学的书中获得心灵上的解脱,越傲慢越偏见,越难以调和自己内心长期积累的读书的流毒,不可不警惕。
流毒之二:任何有趣的书都免不了撕逼。没有人会看没有冲突的小说,没有人会喜欢老好人,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不撕逼,不用强烈的个人观点,从360°展示自己的高明,何以让你掏钱买账。写书者深谙读者喜好,同时也只有能和你在精神上一拍即合的时候,你才乐意掏钱,所以从本质上讲,你所看的书,往往都是你所接受的,而这也意味着大多时候,你读着同一类书,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意淫到狂欢。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具有表现的张力,往往会忽略事实成立的条件以及无形的制约,这不是作者不负责,毕竟你只是想要结论,不是吗?推理过程这么复杂,现实如此繁复,作为餐厅的老板,拿出现成的美食就行,至于厨房里面如何加工,关我何事。
流毒之三:读书太久了,以致于我们忘了问自己读书的本质到底是啥?古时的学生读书好了就能当官,当官就能发财,所以有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是切切实实的黄金美玉,看得见摸得着,不信的话,可以看红楼梦,穷书生贾雨村,当了官之后,莫名其妙就开始大手大脚赏赐了,还娶起了小老婆。时代变了,当代人读书没这么好的回报率,然而所有这些皆从读书的功用角度来看。读书固然好,读书固然有其难以取代的作用。但读书到底本质是什么?做个选择题吧:如果你有机会和作者亲自交流,你还愿意去看他的书吗?读书更多是无奈,一方面因为莎士比亚死了,另一方面是因为霍金没空搭理我。读书本质上是社交的延续,是不能面对面交流的妥协。随着时代的改变,也许到了某一天,我们有机会和任何人进行更好的社交,那时候,读书就不会是一个较优的选择。设想下,在你的大脑里面输入莎士比亚,然后你进入一个虚拟的空间,莎翁步履蹒跚而来,讲着他的故事,友善地和你互动,着实美妙。
如果看到最后,你不知不觉间已经开始接受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中毒了。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