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就叫住我,跟我说起上周四发生在她班上一位学生的事情。这件事和我下午的一节团辅心理活动课有关。当时我心中产生一股担忧,是不是在上课时发生了意外伤害,我没发现,如今家长借班主任之口兴师问罪来了?心中虽有些担心,但我还是礼貌而又镇定地听完班主任老师的询问。
原来根本就不是我想的那回事,而是另外让我惊讶且又哭笑不得的事情:这位六年级男同学在班上是一位帅气白净,个头高挑,学习还算优秀,具有文艺才干的年级"红人"。平时上课,他也算是听课认真,积极学习的孩子。周四下午我在团辅心理活动课上为孩子们设计了"抢占黄金岛"的活动。全班同学分成了四个小队,这位男同学因为自身的优秀,自我推荐成了小队队长。分好队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我用几张废报纸做成的不大的"黄金岛"旁,开始了抢占岛屿的准备中。大家都积极想办法,怎么才能让十几个队员同时安全地站到巴掌大小的黄金岛上实在不是易事,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思考一件这样的事情有点超乎他们的想象。但作为一名心理学老师,我知道抢占岛屿是否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通过活动看见在团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每个团员的表现是最重要的,以及这个团队呈现的团队精神状态才是活动最大的意义。
我作为活动的观察者一直在关注每一小队的状况。这位"年级红人"带领的小队在很短的时间尝试不成功后,整个小队成员七零八散,纷纷远离了队伍,不再关注抢占黄金岛这件事,一边玩去了。仅剩下几位同学也只是在岛边游荡,放弃了活动任务。这时我走近这位小队长,调侃着拍拍孩子的肩说:"**队长,你看你的队员们都像一盘散沙分散不见人影,这抢占黄金岛的任务又怎么能完成呢?作为队长,你该怎么办?"说完后我就又开始关注其他小队的状情况了,希望他能主动担起团队带领人的职责。这位"红人"队长依然没有任何作为,只是在周围与其他同学调侃活动的事情,直到活动结束也没能完成任务。在当时我还真有点没想到,这个在大家眼中优秀的学生竟然在团队中表现平平,无法带领一支队伍去坚持到底完成任务。我依稀记得自己反复面对他说:"**,你看看为什么你的团队成员成了这样的散落状况,无法完成任务呢?"就是当着大家的面说的这样一句话竟然惹出了令人费解的结果。当天下午活动结束后,听同学们反应,这个男孩非常生气。更不可思议的是,回家后孩子在父母面前抱怨,今天在校不愉快的原因竟是老师因为他没能完成任务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因为这样的陈述,才有了家长电话告知班主任希得到回复,因有家长的质问,才有了班主任找我的询问。
其实班主任老师也是不相信这样的事实,早为我给了孩子家长一个解释:蒋老师是我校的最温柔的老师,她还是学习心理学的专家老师,她一定不会做这样的没有分寸的伤害孩子的事情。一定是因为喜欢孩子摸了孩子的脸让孩子误会了。我很感谢班主任老师对我的信任,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为什么孩子对我善意的提醒式语言解读成老师的恶意伤害,这个男孩小小年纪,到底有颗怎样的内心呢?这让学习心理学的我特别有了了解真相的兴趣。当时我就找来那位男孩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男孩走到我和班主任老师面前很镇定,仍然指认我打到他的脸,很重,让他感到一阵疼痛。我面对男孩陈述当时情况,告知孩子我当时只是启发和提醒,难道他没感觉出老师的意思,而如此解读吗?我当时感到有口难辨。而且孩子站到我面前时比我高出大半个头,我要扇他一巴掌可要费好大力气,可是我为什么要扇孩子脸呢?在课堂上我并没和孩子发生冲突,也没激动情绪,我怎么会无故暴力伤害孩子呢?而且在所以孩子面前去扇年级红人的脸不是自找死路吗?我真感觉这孩子在这一事件背后的人格品质上有问题。于是我向孩子提出让爸妈来一趟学校,我当面向家长澄清事实。这个男孩马上说:"爸妈来不了,妈妈去北京要一个月才能回,爸爸工作特忙,没有时间。"孩子在老师面前说这些话语时特别沉着毫无慌张,表现出儿童少有的老成,如此孩子让我感到震惊。当孩子百般拒绝家长来校,不停地说已经处理好了时,我看见孩子的内心是忐忑不安,虚空的,便不再要求什么,让孩子回到同学们中去了。毕竟我是一位注重家庭教育且正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老师,不想放过了解孩子背后家长的机会,于是我提出要班主任老师通知孩子的家长来学校一趟,我需要将事件的真相告知家长,并且让孩子的家长看到孩子为什么会歪曲事实向父母陈述学校发生的事情背后真正的原因,因为这个只有最了解孩子的家长明白。在此班主任老师也就此事调查过当时在场的其它同学,都说没看见我扇孩子的脸,完全没有这样的事发生,因为充分的信任班主任老师答应了我的要求,并陪同家长与我会面。
中午休息时间,孩子的爸爸来了。我很坦诚地将事情经过给爸爸做了陈述,并对这位父亲说:"我对这件事情不做任何解释与评判,只讲事情经过。我想你对自己的儿子是最了解的人,然后你会在这个事件中看到你儿子的状况,做出自己的决定,好吗?"爸爸似乎听明白了,但又仿佛没有完全看懂,跟我说:"老师,我们完全相信你,也不会去追究。这个孩子被我们和老师宠坏了,不喜欢听批评的话语,现在我们拿他都有些无奈………"父亲给我们讲起许多这个孩子在家里的故事。话题一聊开,大家便轻松地聊起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话题来了,完全离开了对这个男孩人格品质形成的问题探讨了。也许是父亲主动回避了这个话题,也许父亲也不能做这样如此专业的探讨。最后父亲对我说:"蒋老师,你可以对这件事再次找我儿子进行教育一番。"我立马对这位父亲说:"做为当事人老师,我不会这样做。理由是我去教育孩子无非是澄清真相,证明这个孩子说法的错误,并责备孩子的污蔑行为。这样的责问孩子会买账吗?不会从心底里口服心服,反而感觉到一种权威的压制。我们完全可以尊重到孩子自我的这份感受。即使他的这份感受有所偏差,但这毕竟是这个还不成熟的大男孩的真实感受。我们没有权利因为是老师去指责这份感受。只是我们要帮助这个孩子去学会正确解读他人的表达和自我感受,否则会在生活中制造许多冲突和矛盾,不利于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你说是吗?"孩子的父亲如梦初醒,欣然接受我的建议,高兴地离开了。
面对这样一个在学校发生的学生污蔑老师的案例,我按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处理,我也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我只知道,事情发生这些天,我每天都走进这个班级给孩子们上课,特别注意到这个孩子的表现,并没发现孩子对我的异常反应,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我讲课,认真地做好笔记。如此,我便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