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清冽的很,泉城的风不容小觑,又自己一个人骑着单车跑去省图了。七拐八绕,路上的确舒爽。清凉的春风灌进腹腔,像一口气干了一杯扎啤一样,透心的爽,耗时四十分钟,才到地方。近来改革,制度愈发的森严了些,居然不让带水杯和书包进去,问其缘由,竟是怕湿了书籍,我可以理解成爱书么,还怕我偷书不成?以他人之渴换书之纯洁,可谓高尚之制度也?进去之后,在樊梨的书案上,竟也看到一四五十,宛若大学教师的女人眼前躺着一本水黄泛旧的《鸳鸯集》和一本不知名的新书。一手拖住经岁月浸染松弛的脸庞,一手五指伸进有些枯黄的头发里,面部有些扭曲,像是在冥思苦想。赫然的看到一只热钢盈光的水杯骄傲的站立书桌上,还时不时从书袋里掏出一些零食塞进嘴里。果然是内部人员,优待政策和特权搞得不错,也兴许人家趁兼职的学生入厕,径直而入呢,也不尽然,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管他呢,还是找书要紧。
便找了《徐志摩卷》和《沈从文卷》百年海上丛书来看。沈的小说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入京城,在窄而霉小宅,胡同巷里。背对着窗户,奋笔疾书将岁月流逝过往诸人活于笔端,铅字印发,入众人眼,齿开穷文之众,当然也不乏名流各界人士。《鸭子》《蜜柑》看了些,大多是湖湘的风土人情,这里沈从文将认识的人以原型,然后将自己的个人主义和时代背景以及他要表达的思想。将这些人物进行包装加工,以文学的形态表现出来。文字细腻质朴,感情色彩浓烈,人物鲜活真实,地方特点尽显笔下。一篇篇,一章章,它们虽然是在笔端喷薄而出的,又好像已经在脑袋里蕴藏了很久。直接搬出来即可,见诸中国四大报纸之一的《晨报副刊》。后来又基于这些文字结识了很多文化名流,胡适之,徐志摩,林微因,郁达夫,陈翔鹤,董秋斯,杨振生,胡也频,丁玲,老舍,巴金,朱光潜等等文学大师,更是成就了一段异常动人的师生恋,与张兆和(三三)喜结连理,相濡以沫,幸福一生。沈从文在后来被打为右派去改造时,花甲已过。还拿着三三给他写的第一封回信老泪纵横动情的对张允和说,这是三三的回信,三三的回信。这是怎样的一段恋爱,三四年不间断的坚持写给张兆和情信。后来终于等到了第一封回信,这块坚冰终于融化了。当时陈从文的喜悦之情恐怕溢于言表。甚至会兴奋的整宿整宿的睡不着吧。后来第一次上门拜访的窘迫到最后收到“喝一杯甜酒吧”的电报。我想那应该是沈从文最幸福的时刻吧。他的这一生实在太传奇了,这位文坛巨匠,只有初小文化的他亲身用自己著了一本令后人惊叹的人物诗史。在让人惊叹的背后是种种辛酸悲苦的经历。在窄而霉小斋食不果腹,寒冬凛冽,手握颤笔不停地书写。白天像饥饿的婴儿不断的在图书馆里吮吸书中营养,直到夜幕四合,几个冷馒头在星光中等待着他。甚至到后来,拮据的有一顿没一顿。他的精神世界是丰沛的,他的独立精神让人钦佩,他的坚持令人称颂。与其说文学成就了他,不如说是他成就了文学。成功不是偶然的,和他文学天赋,他的勤奋,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一颗悯善的心分不开,关于沈从文先写到这,后续内容恐万字难诉。关于徐志摩先只说一些。
徐志摩一个“富二代”“剑桥的皇家学院的高材生”,他回国后创办的新月诗刊,以及他发表的《志摩的诗》《猛虎集》,一时间名声大噪,刮起了一阵新诗的新潮之风。其诗歌,散文,小说文字的表现形式大多都是诗性的,行也是诗,坐也是诗,通身是诗。浪漫的《再别康桥》,稠密的哀伤气质《毒药》,诗灵的散文《秋》等等,传奇的与兼具才与美的民国佳人,张幼仪,陆小曼,林徽因的爱恨纠葛。里面更有《爱眉小札》,内容让人骨酥肉紧,截取片段“眉,我不能没有你,我要你,此刻就要,我的浑身都是不自在的,你在我的脑袋里装满了,”此等文字是不是让人鸡皮疙瘩落了一地。却也是爱到深处身不由己,情到盛时,文字也不由他,算是至情至性吧。张幼仪深爱着他,他却不管不顾,临产也不顾,是不是冷漠异常,也许天才的行为我们不懂吧。至于与林微因的婚内精神出轨,有许多文字应该没有机会呈现在世人眼中,恐怕只有两人知道吧。关于徐志摩的诗歌文字,他的遣词造句是丰盈和新潮的,浪漫主义色彩浓重。他不吝惜修辞,每个在他笔下的事物都要是一个多情的人,都要包裹浓浓的色彩气息,都要用很多美好的,悲痛的,凄楚的,艳丽的事物来陪衬它。然后达到思想潮水的喷薄,文灵的腾飞。先写到这,后续再续。
蔡闯(于济南苏家小区)
写于17年3月27日早五时四十分至七时十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