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高考了最近。本非著名失败者搜肠刮肚弄了这么些体会,欢迎父老乡亲们转发给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弟弟妹妹看。家长朋友们就别看了,我怕被众筹打断腿。
太长不看版
1.德不配位必有余殃,高考发挥失常一定是坏事,但是发挥超常不一定是好事
2.选专业时一定要思考,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实在想不明白,就学能有商品、服务等实际产出的专业
3.大学所在城市的生活水准最好高于等于家乡生活水准,地点根据未来工作意向确定
先说我的情况,文科生,高中成绩是省内普通二本水平,高考不知怎么多考了30分,超了一本线,就拿着这个分数上了省内一个好二本,还能挑个不错的专业。我的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技术性较强,虽然不算大热门,但是毕业后找个待遇不错的对口工作不成问题。更幸运的是,在我入学的第二年,学校升入一本,文凭的含金量又有提高。
但是,德不配位必有余殃,我数学非常不好,平时150分的题只能考80分-95分,高考数学也在这个范围内,90分。然而,我所学的专业必须要修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此外,我学了四个学期财务会计,两个学期西方经济学,一个学期财务管理,还有其他需要理解原理、掌握计算方法的课程若干。当我以为我快受完罪的时候,专业课来了。我要学地基怎么打、房梁什么材料、怎么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工程的成本,要思考一个同样户型的房子在一楼时在十三楼时的估值有什么不同并给出合理解释,还要理解一个企业的商誉和企业中优秀个人影响企业价值时的内在逻辑。
最后我的绩点只有2.74左右(我校绩点是5分制),全专业排名倒数,自己读书读得生不如死,到最后直接对学习失去所有信心,放弃了通过考研换专业的路子,毕业后考公务员也一直落榜一直落榜,只在16年国考里凭借应届生优势勉强通过了一次笔试,还因为离家太远,没有去参加面试。
天上掉了馅饼,你也得看看你有没有那个肚子能一口吃下去。
读到这里的年轻人,如果你底子不是很厚又有幸拿到了一个理想成绩(意思是高中严重偏科,且在发挥正常或超常的情况下,高考总分也只是最多送你去一个末流211或普通一本的那个档次),那在填志愿的时候,千万不要像我一样被喜悦冲昏头脑,为了他人口中好的就业前景、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去贸然挑战自己可能无力应付的学业。
一窝蜂地追热点,并不是填志愿的最佳决策。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在考学上同样存在,大家都不瞎,热点一出大家都知道追,那么等你毕业的时候,你当时选择的热门专业就可能供大于求,就业前景和薪酬水平也会低于预期。
而且,明天和意外不一定哪个先来。以经管类专业的公职类考试行情为例,国税系统是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招录大户,而在山东这边,地税的招录数量虽然比不上国税,但每年也会稳定地提供一定职位。然而,2018年年初机构改革,一纸公文下来,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合并,招录人数必然大幅降低。那些计划大学毕业时考公务员进国地税的在校学生,有谁能预料到这些?选秀节目《创造101》的选手王菊说“等风来,不如迎风去”,其实选择专业也是这样。
与其期望自己在热门专业的风口上借势起飞,不如想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想拥有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然后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努力奔跑,靠自己的力量飞起来。
但是让十七八岁的青年一下子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还是有些困难。有梦的青年尽管去追,暂时找不到梦的青年,大学可以学一个离生活近的、能产出商品和服务的专业,比如医学、法律、会计、建筑、工程等等,这些专业可能不够学术,不够理想主义,在一些普通的高校中,这些专业的日常甚至可能和大学精神的最高境界相悖,但是在人离开学校和家庭庇护,被扔进生活的滚滚洪流之后,它们至少是一张强有力的底牌。“兜里有粮,心中不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高考决定命运或许有些夸张,但是高考真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未来四年的生活状态、人生阅历、思维方式。大学最好能在一个比家乡更加丰富多样的地方读,那里有更多样的人和事,可以让人敲碎舒适区里固有的模式和思路,重构观念和行为,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完成自己培养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在经验和意识上向一个真正的成年人靠拢。
但是这种地域上的选择,也要考虑未来的人生走向。一个更倾向于回家乡工作的人,如果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就读,那么求职季的时候必定在千里奔波中耗费无数时间、金钱和心力,可能今天上午在学校改论文,下午就要坐飞机回家乡,准备第二天上午的面试,面试完马不停蹄赶回学校处理事情。这些问题琐碎细小,然而处处都有,而且不容忽视,要面面俱到地照顾到。生活质量就是在这种消耗里不可避免地降低的。
不过,这些事情是年轻人们几天之后才需要考虑的,现在要做的是早点睡觉,明天带好考试用的东西,考完之后好好地松一口气,和在意的人认真道别。
请相信,更大的世界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