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老同学钟爱一聊天,得知朱晓敏已经辞职一年多,早不从医了。
我惊讶不已,“她不是在北京最好的医院吗?这么有前途,怎么辞职了?”
钟爱一说,她也不知道,目前也不知道她辞职干什么去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感觉心脏被冷水浇了,被大手捏住了,凉凉的,痛痛的。
在同学们中,朱晓敏是传奇中的传奇,本科还没毕业,就被一群医学生敬称为为“神医”。
按大家当年的说法,朱小敏生来就注定要成为名医的。她生在医学之家,父母是国家正规培养的全科医生,在镇上开诊所,医术远近驰名。其他同学是到了大学才开始学医,她可是从小就被医学熏陶。
这里说熏陶,不能浅显地理解为,看着爸爸妈妈为病人诊断、开药、打针,她从小就得了医学的训练和实践。
朱小敏才咿呀学语的时候,爸妈就教她摸脉搏,数心跳。
她通过识记人体解剖结构和各种药名、病名,认识了汉字。
……
同龄的小女孩儿刚刚懂得爱美,给爸妈要花裙子的时候,朱晓敏跟爸妈闹着要穿白大褂,他爸妈被缠的没办法,只得给去做了一个小白大褂。
自从穿上了小小的白大褂,朱小敏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小医生。
只要一来病号,她就赶紧凑过去,爸妈问诊,他也跟着问。爸妈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她也在一旁跟着比划。
看她这么爱学,父母也认真的教她,耐心地给她解释各种各样的问题。
小小年纪的她,话还说不利索,就几乎掌握了问诊方法。有时候,爸爸就干脆让她来问,自己记录,并不断地提醒她,还有哪些要补充,还有哪些没有问。她的问诊,也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完整。
最让父母欣慰的是,朱小敏学习特别认真,有耐心,不怕吃苦。
父母教她听心肺诊的时候,她几乎天天把听诊器挂在脖子上,只要一有空,就搬着小板凳,练习听诊,让爸妈轮流当病号,一听就是半天,认真的辨别呼吸音、心率、心律、瓣膜搏动音……
诊所来了典型病号,爸妈也会叫上她。
“小敏,过来听听,这是典型的湿罗音。”
“小敏,过来听听,这是心脏的奔马律。”
“小敏,过来听听,这是二尖瓣关闭不全。”
……
朱晓敏,十来岁的时候,就能准确地辨别各种心肺异常音。听诊,虽是医学生的基本功,但做到清晰准确的鉴别诊断,却并非易事。现在的医生,大都过度依赖于仪器诊断,从医多年的临床大夫,都未必有这个本事。
初中的时候,她就能准确无误地扣出肝界,确切的摸到脾大,病人去做完B超,跟她说的丝毫不差。
高中没毕业,她就几乎啃完了家里书架上的医学书籍,解剖学、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那时候,她已经经常跟爸妈讨论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甚至能指出爸妈在诊断和治疗上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爸妈却从未让她独立做过一次诊断和治疗,晓敏也明白,医疗是极其严肃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
才不近仙不可以为医,德不近佛不可以为医。
经过高考,不负众望,她顺利地考入了省内最好的医学院。
在学校,她如鱼得水,创造了一次次的神话,不仅成绩年年第一,而且总能在很多地方提出新颖的观点。很多专家教授都对他连连称赞,大二的时候,就有博士生导师向她伸出橄榄枝,邀请她读自己的博士。
最让我佩服的,并不是她那一连串傲人的成绩,而是她对于医学知识的渴求,说她是痴迷,一点儿不为过。
其他女生都喜欢逛街看衣服,她却喜欢逛各大药店,看各种药,非常认真的记忆,旁若无人。
据说有一次,有个店员觉得她很奇怪,看她在药店呆了很久,实在忍不住了,就过去问:“小姑娘,你是不是想买紧急避孕药?”
没有谁能像她一样,能对那么多的疾病,那么多的药物,都深入了解的那么清楚。
曾有一位教授这样说评价她,能从小得到这样系统的医学培养,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所有认识她的人的眼里,朱小敏注定要成为一颗璀璨的医学明星。
如果以后谁生病了,没有几个同学是靠谱的,他们考试及格,靠的都是临时抱佛脚,甚至作弊打小抄。如果让我说哪个同学是靠谱的,我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朱小敏。
可我怎么也没想到,朱小敏竟然辞职不从医了。
世上少了一个天使,被病魔夺走生命又会增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