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点‘斯特里克兰德’情结吧”,我想。
我们也曾执着自己的执着,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追求而活,只随性妄为的做自己。
只是,不经意间,我们丢失了原本随性的自己,或者,我们一路奔跑,最终还没有找到随性的自己。
但,那个自己一定存在。
也希望有属于自己的一座岛屿,在属于自己的心灵岛屿上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人生,忘我,随性,别人认为那样的追求的是一种艺术,其实,只要任意妄为的活着,在自己的岛屿上任意妄为的驰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人人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世界,那里是心灵的圣地,内心的孤岛,灵魂的栖息地。在那里不管皮肉的痛苦,只要灵魂可以自由放飞,臭气熏天的躯体,反而成了负累。
这座岛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灵魂的附属物,物质、肉欲等,“无法自拔”是痴迷,“沉迷沦陷”是享受”,回归,是升华!
我用半个月的时间拿起这本书,读完却只用了半天,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渐渐沉迷,慢慢“沦陷”。
半天的时间只是读“斯特里克兰德”,开始的生气,恼怒,不解,到最后的理解,敬佩以至震撼,让人有种说不出的不安,就像库特拉斯医生看到斯特里克兰德最后创作的壁画那样,“壮观、神秘”“美不胜收”却又“龌龊邪恶”,那种压迫感,是让人屏住呼吸的震撼。
我觉得《月亮与六便士》唤醒了每个人身上的那种“斯特里克兰德”情结。
只不过,烦人的“斯特里克兰德”情结是暂时的、瞬间的、转瞬即逝的,或者,我们根本也不够格说自己的人生有种“月亮与六便士”情结,但我想,至少,有那么一瞬,众人都想放弃“六便士”去追求自己的“月亮”。
这个半天,我是痴迷的,忘我的,什么都不管不顾的,客厅是脏乱的,窝在沙发一角只为读“斯特里克兰德”,有没有那么一丁点“斯特里克兰德”的影子呢?
当然,凡人么,终归缺少了一种叫做“信仰”或是“梦想”的东西,凡人是被现实所累,被规则所框,被道德所缚,所以,凡人就成了循规蹈矩的“应该人”。
但凡人也不见得都是俗人,至少,能与毛姆产生那么一点共鸣的,都有些微“斯特里克兰德”的影子,谁人心中没有“一弯明月”?我们众生被阴霾遮挡了月光,匍匐地下寻找自己的“六便士”,顾不上抬头望“月”,所以,我们抬头会累,低头会空。
我们看斯特里克兰德活在虚幻里,宛若月光缥缈迷惘。
其实,真正虚幻的竟是何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