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一只猫在《一年顶十年》里曾分享过他一开始是如何阅读的,他说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泡书店,有时候一待就是一整天,累计读了上百本书之后,他发现读书对他来说,已经变得容易很多。
对于阅读基础差,剽悍一只猫给出的建议是:多读,猛读。他认为:
“越早突破新手期,你就越容易尝到读书的甜头,越容易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量阅读的前提是读书的速度要够快,你一个月才读完一本书,一年12本,10年才120本;如果一周读完一本书,一年就是52本,100本两年就能完成;如果一天读一本书,那读完100只需要3个月。
那如何才能提升阅读的速度呢?
日本作家、书评家、自由撰稿人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一书里提出了“流水式阅读”,即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印南敦史从一开始阅读一页内容需要5分钟,到后来一年阅读700+本书,就是因为他用了流水式阅读法。
流水式阅读的重点是跳读,通过各个章节的小标题判断这一章是否需要阅读,因为“小标题是用最简介明了的语言呈现了每一小节的单位内容。”
怎么确定可以跳读的部分是哪些章节和段落呢?印南敦史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标志来判断:
第一个标志,作者自述
有的作者会为了跟其他的书籍区分开,在书中加入很多自己的经历,比如以前的低谷期是怎样的,经历了什么才能有现在的成绩……
这点在商务书籍和自我成长类书籍中尤为常见,我们读这类书籍目的是学习具体的方法,与方法无关的部分可直接舍弃。
第二个标志,佐证观点的案例
一般作者在提出观点后,都会用相应的案例来论证观点,然后再总结核心观点。
比如说吸烟有害健康,那就要举出实例,谁谁谁吸烟多少年,最后肺都变成了什么样子,这对他的身体有什么影响。
只要你能理解作者的观点,那类似于此的案例部分可直接略过,跳到后面的总结部分阅读即可。
第三个标志,夸张的情绪表达
有的作者为了起到煽情的作用,会写一些渲染情绪的文字,就像我们在朋友圈经常看到的,吃了某某食物,就会怎样。这部分内容,要么快速浏览,要么直接跳过。
通过小标题跳读的方法,只能舍弃部分章节,但在读自己需要的章节时,里面也会有一些自己不需要的内容。
对此,印南敦史又提出了四个可以实现快速阅读的步骤:
第一步,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印南敦史认为,对一本书最初的阅读方式,可以决定阅读速度的90%。
我们可以利用序言和目录,来确定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读这本书。因为作者在序言中,会写明自己写书的目的和核心观点。
目录清晰的展示出一本书的内容结构,我们可以通过目录,筛选出自己需要的章节。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出的检视阅读法,也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一本书是否值得我们去做分析阅读。
第二步,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对于无法确定该章节是否需要跳读,我们可以只阅读该章节的最初5行和结尾的5行,不用担心这样没法理解其内容。
首先,人类大脑有自动补全遗漏片断的能力,比如看到A和C,就会想到中间是B。
其次,一般文章的结构是开头提出观点,中间用案例佐证,结尾再次总结观点。只读开头和结尾,并不会错过重点内容,只是舍弃了用来论证的观点而已。
如果读完开头和结尾的5行之后,发现这章内容是自己需要的,那再返回章节的开头认真阅读就好了。
第三步,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去逛超市时,如果事先想好了要买什么,到了以后通常是直接去到相关的区域,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如果没有确定的情况下,则是在超市里漫无目的的闲逛。
读书也是如此,当你确定“想在这本书里获得什么”时,阅读时就可以直接找相关的内容。
比如读这本《快速阅读术》,是想知道具体怎么提升阅读的速度?那在阅读时就会搜索有关阅读方法的内容,印南敦史称之为“关键词搜索阅读法”。
第四步,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开车时,我们会根据路况随时换挡,以调整车速。阅读也可以,如果一直用同一种速度阅读,时间长了肯定会觉得枯燥。
不同的书籍可以用不同的速度阅读,即便是一本书也可以用不同的速度阅读。比如这部分内容不是太重要,那就快速浏览,遇到对自己重要的内容了,就放慢速度去读。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读书是为了启发思考,没有收获不管你读多少,阅读量也只是个数字而已。
可是当你阅读量很少时,思考就会有局限性,思考的深度就会不够,在这之前要先通过阅读量来为自己后期的高质量思考打下基础。
而《快速阅读术》中提出的流水式阅读法,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提升阅读速度,积累阅读量。如果你读书很慢,一定要赶紧把这个方法用起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