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电影《阿甘正传》
一直很喜欢《阿甘》开场的这句经典台词,这两天重温这部电影,又有另一番感触。
这段时间我总是喜欢回忆过去,从小到大,经历的种种事情,遇到的人,各个人生十字路口。用现在最流行的词:对过去进行“复盘”。这篇文章是写给我自己,不知道有没有你曾经的缩影呢?
很多成功的人、畅销书都说:成功与你的天赋无关,但与如何选择有关。于是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教我们如何选择,SWOT分析法,加权法,WRAP法,正反向理由罗列等等。
然而,有时选择太多并不是好事。
1、选择越多,越是犹豫不定
遇到过不少朋友,经常抱怨不喜欢目前的工作,但又不离开。我的一个前同事,听她说其实早在六七年前就有离开的打算,也一直积极投简历去面试,但是一旦拿到offer,又犹豫了。
有些人选择太多了,就有“完美主义情节”,总想选择最好的,不允许有一丝冒险和不确定性。
没法选择而推迟选择,其实是最差的选择。在推迟选择过程中时间悄悄流逝,而这些时间是浪费的,没有任何价值产出。拖个一年半载,更有甚者像我前同事那样六七年后,还是要做决定。
阿甘,他从来不做选择,而是命运让他做什么,他就心无旁骛去做。
上大学别人安排参加橄榄球队,只让他拼命跑,就能赢得比赛;
参军后一心服从上司的命令,出色完成命令,屡受表扬;
越战中牢记珍妮的话只管跑,结果误打误撞立下了军功;
回国后军队安排他打乒乓球比赛、表演,因而出了名;
退役后,连买船捕虾而致富都是因为黑人战友的遗愿;
甚至是出去跑了一趟,成了全国名人,原因也是“for no particular reason”(没有特别原因)。
很多人看完电影后都会说“傻人有傻福”,阿甘就是运气好。电影为了更有戏剧性效果,难免会有夸张成分。但是不妨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那么够智商的人不懂选择,只会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最终成功了。而大多数正常人却把时间浪费在选择中,迷失在选择中。
2、越想当年,越后悔当年的选择
有些选择表面上看是很明智,因为所谓“好”的结果立刻凸显出来。有些选择看上去就不是那么好了。或许它没有达到你暂时的期望。或者符合了意愿,但跟别人一比较,立马拉开了距离,自己就产生了心理落差。
昨天下午,一网上认识的小伙伴发来了微信,说她刚刚跟一个前同事聊天,聊完后心里百感交集。事情缘由是,她和这位前同事都在同一年以“管培生”身份进入老东家。大约三年后,她主动离开,前同事留下来。然后过了两年,前同事已经晋升到部门最高级别。她这些年换了两份工作,期间虽然结婚生子生活美满,但是职级一直没有显著的提升。
我跟她说,“相信自己,当年做的决定是你当时最好的选择。”
她回复了一个苦笑表情,“怎么感觉是说服自己呢。”
这并不是阿Q精神,自我安慰的话。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曾在心里骂过自己“我这傻逼,当时为何要做这样的选择!”
但请你仔细想想,你当年这个选择是草率而为,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当年的环境、情景、你自己的状态、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是否告诉你,你做A选择会比B选择舒服?
我经常说要找到自己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当选择来临时,遵循自己的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去选择。有时候你不清晰自己的价值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关系,人们都会做出趋利避害的决定,总会在当下做出最好的选择。听从你的直觉就好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3、你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阿甘》结尾说了一句话,意味深长:我不知道,是否我们每个人都有,注定的命运,还是我们的生命中只有偶然,像在风中飘。但我想:也许两者都有吧,也许两者都在同时发生着。
电影从一片漂浮的羽毛开场,阿甘接住了,小心翼翼夹在书中。电影末尾,羽毛不小心从书中掉落,又开始随风飘荡。
命运就像这片羽毛,在某个节点,你抓住了它,左右了它,但不知何时,它又飘回空中,你无法把控。它的下一个飘落地方是好的还是坏的,现在判断还尚早。
你未必一定要控制它飘飞的方向、终极目的地。但是,当它飘落在你手上时,你准备好迎接它了吗?你对自己了解了吗,你知道要带它走过的一段怎样的路吗?不知何时,它在你不察觉的时候又飘走了,你是懊悔不已,还是欣然接受这一切呢?
竭尽全力做自己,在能够选择时果断选择。无论如何选择,努力付出并享受过程,接纳结果,人生可能会更加饱满和精彩。
这是我再看《阿甘》得到的收获,也算是对自己活了30年的一次“复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