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另外一篇,本来不是很想放出来,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越整理越觉得有些鸡汤... 但既然都写了,那就一并分享吧。
本文是读完阮一峰的《未来世界的幸存者(职业篇 + 方法篇)》后整理的读后总结。没有按照原文顺序,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思路重新归纳而成,有少许个人联想和解读。
2016 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超过 6 亿,每人每天都有几个小时在使用手机上网。全国人民每年消费网页和 App 的数量,跟每年吃掉的鸡蛋一样,都是天文数字。这造就了大量的技术岗位,促进了 IT 行业的繁荣发展。
但一个事实是:IT行业是年轻人的行业。老员工相较于年轻员工,会面临很多问题:
- 工作强度大,身体吃不消;
- 家庭包袱重,无法全身心投入;
- 薪资待遇要求高,带给企业的负担大。
相比之下,新人一来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连续加班,可塑性也高。老员工的优势是工作经验,可是在 IT 行业,新事物层出不穷。最近的行业热点:共享单车、直播、VR、区块链、O2O…… 都是新事物,史无前例,大家都没经验。而且新事物的市场对象往往是年轻人,他们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也最快最深。用年轻人去设计产品、打开市场,可能反而更有效。
年轻人在快速的行业更新和巨大的工作强度面前,占据了天然优势。但等到这一波年轻人到了职业生涯后期,开发速度开始慢下来,就是被更年轻的人取代的时候。这样看来,编程不仅是智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吃的是碗青春饭。
从行业角度来说,员工只充当了一种工具,是产出代码和页面的一种手段,并没有体现出自由意志,或者说体现的都是他人的(或资本的)意志,无法体现出自我。
但对个人的评价标准不应该看是否有效地实现了外部意志,而是看是否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应该去过一种有追求、自己做主的生活,而不是被外界推着走。应该选择有兴趣和热情的职业,这样才能激发不倦的热情一直学习,变得更加优秀,而不是被新人(或机器)淘汰。
心甘情愿地放弃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思考和行动能力,自愿日复一日,认为这是命没有办法,不知道除了干这个还能干什么的话,还没到老就注定要被淘汰了。
说到老,老了的时候日子更不好过。
国家养老基金每个月会从个人和单位身上拿钱,用还没退休的人的养老金,发给已经退休的人。退休年龄也已经开始推迟,一个人以后要工作更长的年限才能退休。
表面上看这是因为人的寿命变长可以工作到更久。但其实是人口老龄化加速,退休人口越来越多,活得越来越长,国家的养老金不够发了。如果就业人口一年比一年多,这种方法可以奏效,可现实却是:青年劳动力正在一年年变少,每月新增的基金快赶不上发出去的了。
人多饭少,如今人们必须工作更多年才能维持这个体系,最终等自己老了的那天,由于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拿到手的金钱却并没有价值保障。
眼下,人们觉得有一份工作是正常的生活模式,但这是不可靠的错觉。现在所谓的工业化国家里,仅仅二三代人之前,大多数人都是靠务农为生。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上下班和雇佣制度其实才出现短短的几百年。我们不应该把现在的雇佣制度视为理所当然。它不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唯一模式。过去不是,将来也未必是。
雇佣制度本身存在 2 个问题:
- 资方和劳方的利益是对立的,并且该制度是向资方倾斜的;
- 劳资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做出决策的往往是资方,劳方只有被动接受资方的决策;
站在大公司的角度,它不能太依赖人才,而得让人才依赖它。管理层希望的是不管谁离开了公司,都还能继续正常运作。所以大公司会把风险摊得很细小,每个人负责的东西相对单一。这种形式会造成工作日复一日地重复,对劳方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损害(如东京地铁上班族)。
在这个制度中想要处于有利位置,就需要从劳方转变成资方(管理者)。或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掌握人生的主动性,去创业,自我雇佣,不再听命于雇主的差遣。
有些人的想法是「宏观经济状况不好,最好避免在这个时候创业」。这种想法的误导性,不亚于在泡沫时期的一种想法:「只要赶上这个时候创业,就能发财」。真正重要的永远是人,而不是何时动手。
搞清楚自己到底属于自由职业者,还是属于企业家。自由职业者喜欢创业的自由,而不愿意承担太大的风险,更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公司管理的琐事拖累。企业家的目标是创造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管理之中。
人生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极大值函数(由所有尝试中最成功的一次决定),而不是一个平均值函数。所以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对敢于超越自己的人的勇气、热情的肯定和褒扬。
如果你也想读一读这本书,请点击这里。
更多分享,请关注我的微信个人号:richjia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