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势》一书中总共介绍了7种沟通技巧,为了保持完整,我还是决定把这七种方法都介绍完整,以供参考。其中的第2种“可行折中法”意思即为在面临商业关系时,选择一种折衷方法。非常简单,不用多说。
目前还有“迷惑法”“否定决断法”和“否定询问法”还没有介绍,这三种都是讲面临别人的批评时我们如何回应。其实“控制者”经常使用批评,来激起对方的内疚、责任感,甚至进行人格和自尊严的贬损,以达成其不可告人之目的。
不夸张地讲,如何回应“批评”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成熟自信的人不会拒绝接受批评和指责,不会戒心重重,更不会以牙还牙。他们会怎么做呢?作者介绍的第一个应对批评的技巧就是“迷惑法Fogging”,从英文翻译的Fogging(雾)来看,就是把自己把自己当作“雾区”。
如果你很在乎,那别人的批评就像石头扔进了你平静的心湖,激起了涟漪久久无法平息。
反之,像作者所说,如果是把批评比作石头扔进了“雾区”,会怎么样?雾区有几个特点:
•雾区很持久;
•我们无法清晰地将它看透;
•雾区不会阻挡我们对它的深入洞察;
•雾区不会反击;
•雾区没有坚硬、带有攻击性的外壳,要是向它投掷石头,石头不会反弹回来,所以我们无法捡起同一块石头,再次投向雾中;
•我们可以把石头扔进雾里,雾区却丝毫不会受影响。
这样一来,大家自然无法改变雾区。几次的批评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方完全没有得到给批评和指责提供借力的地方,这就是“迷惑法Fogging”的精髓所在。
方法:“迷惑法Fogging”应对恶意批评
迷惑法的应对方式有以下3种:
1,当他人对你进行指责时,你可以承认他所指出的任何事实(承认事实)。
比如,一位溺爱过分的母亲,即便女儿已经长大离家,却仍然想要事事都管着女儿,那么,女儿就可以运用强势语言技巧的迷惑法,来应对母亲的批评和指责:
母亲:莎莉,你又很晚才回家。昨晚我到12点半,还给你打过电话呢。
莎莉:是的,妈妈,昨晚我又回来得很晚。
2,当他人对你进行指责时,你可以承认他所指出的任何可能的事实(承认可能性)。
母亲:莎莉,要是你经常这样很晚才回家,你可能又会生病的。
莎莉:您也许说得对,妈妈(或“很可能会那样的”,或“您说得对,妈妈,要是我少出去点儿,很可能会多睡会觉”)。
3,当他人想用逻辑性的言语来操控你时,你可以同意他所指出的基本事实(原则上同意)。
母亲:莎莉,你是知道的,对于一个想要找个好男人、想要结婚的年轻姑娘来说,漂亮的容貌非常重要。如果你总是很晚回家,睡眠不充足,气色就会不好。你不想那样,对不?
莎莉:您是对的,妈妈。您说的很有道理,所以,等我觉得有必要的时候,我会尽早回家的。
所以,通过赞同对方话语,用“承认事实”“承认可能性”“原则上同意”的方式,虽然“迷惑法”不是反击而是被动承受的技巧,也可以一步步削弱对方的攻击力量,使得对话走向双方理性沟通的局面。
例子:学员用迷惑法的练习
批评者:我看到,你跟平常一样,又穿得邋里邋遢。
学员:说得对。我穿得跟平常一样(迷惑法)。
批评者:瞧瞧你穿的裤子,就像刚从洗衣机里偷来的,熨都没熨过!
学员:裤子有点儿皱皱巴巴,对吧(迷惑法)。
批评者:“皱皱巴巴”太轻描淡写了吧。简直是丑陋透顶。
学员:你也许说得对。裤子看上去确实有点儿不适合穿出来(迷惑法)。
批评者:再瞧瞧你的衬衫!你的品味一定不怎么样。
学员:也许是这样。我在衣着上的品味并非是我的强项(迷惑法)。
批评者:穿成这样的人,显然不会有太多长处。
学员:你说得对。我确实有很多的缺点(迷惑法)。
......
可以看出,迷惑法是一种缓冲技巧。我之前介绍过NLP的先跟后带,“先跟”就是我们核心框架中的最重要一步(详见《沟通插件:先跟后带的五种跟随方式》一文),两者道理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之前介绍“先跟”是作为双方的一种亲和技巧,用来增进双方感情和建立前期信任的。而“迷惑法”则是用来在一个敌意环境里,垫接对方,消除对方恶意带来的伤害,可见利剑有刃,可正可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可能你看完后会想:虽然“迷惑法”有作用,但这样只能防不能攻啊?这就像“先跟后带”是一个组合技一样,我们还需要再结合下文的两个技巧,待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