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梦茹
一地鸡毛,讲述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知识分子小林家的鸡毛蒜皮,也正是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慢慢将一个自尊,向上的的大学生改造成了市井,妥协于生活,安于现状的人。
小林生于农村,知识改变命运,他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单位,工作体面但收入并不多。
他们家里有保姆帮带孩子,却过着保姆开小灶,大人吃剩饭的生活。
小林的老婆小李原本也是一个温柔而安静的大学生,而如今,无端发火、偷水、和邻居不和、背后说保姆坏话,俨然一个庸俗的家庭妇女。
而老婆的痛点,家离单位太远是个长远的争吵点,于是,小林找关系希望给老婆调工作,却又犯了多头找人的错,送礼却被晾在走道里,无比的羞恼。
最终,老婆的工作问题还是解决了,单位新开了一线班车经过他们家,这样上班时间大大缩短。
却得知是沾了领导小姨子的光,无比鄙夷,却也不会因为这口气而放弃班车的好处。
生活的妥协从这里开始,不断延伸、习惯,最终变得安然自得。
孩子能上好的幼儿园是为了给人当陪读,冬天大量屯白菜是因为单位有补助,接待老家人从硬着头皮撑脸面招待到得过且过,特别是看着大学同学“小李白”的生活从作诗变成烤鸭,叫卖东西虽然和国企单位身份不符甚至觉得丢脸,却能得钱给老婆孩子添实惠。
随着心态的转变,小林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好了。
抄水表的老头求他办事,是一个县的审批文件,一直滞留在小林单位的同事那里。
那这是一件困难的事么,用小林的话说,这件事说好办也好办,也就是同事化个口红的时间,说难办,如果同事较真起来,那条条框框总能找出点问题让你哑口无言。
就这样,小林到单位和同事随意调侃几句事便成了,而这几句话让小林得了个七八百元的微波炉,是他好几个月的工资。
小林好像找到了工作生活之道,变得世俗。
最终,小林做了一个梦,自己躺在一地鸡毛上,下面满是人的皮屑。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逼着你去妥协,这种妥协于个人而言也许是改善生活的开始,于社会而言,并不是进步的表现。
比如中国人的找关系,大家都厌恶找关系的人,但遇到事情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关系获得优势。
比如炒房,很多人都明白拉高房价会让穷人更买不起房,却因相识的某某通过房子获得的收益蠢蠢欲动。
这也许是为什么只有“愤青”而无“愤中”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