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是我对建议1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1中用体力劳动类比脑力劳动,用体力类比脑力,说明儿童的脑力发育的快慢不同,同龄同年级的学生在实现教学大纲目标所用的时间及所能取得的成就是不同的,而且学习成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做为教师,首先要心中有学生,要确定每一位同学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在此基础上,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步。其次,教师要善于给儿童定位,要明确通过怎样的途径,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因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除了以上有关对学生脑力劳动的内容,及所需的时间来说应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的观点论述,还有两个小细节的论述。第一,有关评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及时”的评分,能够保护和培养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学生能从评分中看见自己的劳动和努力,间接体会到学习给他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第二,有关成就。“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不同的儿童所取得的成就的大小,进行的时间的长短都不同。
我认为评分与成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维度,评分是主观评价,成就是客观存在。
建议1中以数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课为例,他们组织课堂时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的精力被纳入正当的轨道。”这样教师就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用调皮行为“招待”教师的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
因此,教师在课前,甚至于开学前了解儿童的家庭、受教育程度、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题。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出格”行为不带情绪的分析,做到正面引导,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