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说,《十日谈》并不是一部让我觉得很感兴趣的书,特别是外文书籍,总是在翻译上让我读着觉得不够连贯,所以看的时候也没有看完全本。认真阅读的不过是十日谈中的前几日的故事,之后的都是大概浏览,根据每一日的简短介绍也可以大致了解这些故事的内容。
《十日谈》这部小说创作于14世纪,作者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艺复兴起源的地方,从创作背景结合小说内容来看,这本书具有重大的意义。当时正是十四世纪中叶,在整个欧洲,以封建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在政治、经济、以至思想领域内,还是占着全面统治的地位。就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也不过疏稀地出现在它北部的几个城市罢了。封建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近代过渡,这一历史过程还只刚刚开始。即使如此,人文主义已经开始蔓延,已经开始批判,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歌颂现实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和美好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对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作了有力的讽刺。
全书的第一个故事可以称为“歹徒升天”,恰泼莱托,一个生前无恶不作的恶棍,死后居然被当做圣人,人们,教会为他的落葬举行隆重的仪式,沿途唱着圣歌,哄动了全城。后来他的圣名越传越广,男女老少对于他的敬仰与日俱增,逢到患难,都赶到教堂向他的神像祈求。这个故事是讽刺的,它的可笑之处在于一向愚弄人民的天主教会,这一回却反而被一个毫无宗教顾忌的坏蛋愚弄了。但对于教会来说,无论圣人或者歹人,只要能煽动群众,达到自身的目的就够了。薄伽丘在其他一些有意思的故事里对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继续进行批判。多数寓讥刺于笑谑,作为社会趣闻、社会话剧来谈,但是发人深思,第二天故事第一个,“瘸子求医”的故事一开始就是闹哄哄的场面,只见全城的人都在忙着把那些跛脚的、疯瘫的、瞎眼的,以至各种各样畸形残废的人都找了来,涌向教堂,他们热切地期待着奇迹的降临;原来据说有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体,就会百病消除。人人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奇迹降临,谁知来了三个卖艺的小丑,说是瘸子求医,于是假戏真做,还居然惟妙惟肖,存心让人上个大当。这可犯了众怒,那个“瘸子”为此挨了一顿好揍,还险些儿送了老命。在人人都成了愚夫愚妇,都迷信奇迹的时候,开这么一个玩笑,需要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泼皮精神。同样,写这么一个故事,把这宗教狂热还原为一场荒谬可笑的活剧,清楚地摊开到人们的眼前来。嘲笑之余,让人更加感受到教会思想的愚昧与无知。
整篇小说除了讽刺谴责宗教的黑暗禁锢及其堕落之外,就是对自由,对人文主义的极力赞扬,在书中的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捧,对追逐爱人的鼓励,对人性解放的赞美。第六天故事第六个,“菲莉芭胜诉”的故事虽然简单,却有代表性。从前有一条严酷的法律,妇女犯奸,一律活焚。美貌多情的菲莉芭在法庭上受审时,却神色从容,侃侃而谈。本来是个犯妇,反而成了控诉者,指责法律对于妇女的不公平。她不但逃过了惩罚。而且那条残酷的法律,经过她的指摘,从此作了修改。第四天故事第一的“绮思梦达殉情记”是其中追求爱情的典型体现,同时也显示了早期的人人平等的思想。薄伽丘笔下的绮思梦达郡主的形象使人难以忘怀。爱情使她变得坚强勇敢,打破了世俗偏见。她的私恋已经败露,她的情人被下在牢里,父王痛骂她不该和一个下贱的奴仆谈恋爱,她却毫无惧色地宣布自己始终如一地爱他,取使死了之后还要继续爱他。更值得注意的是,她打破了向来的封建门第观念,提出了一种对于人的新的评价标准,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是“贱”。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年轻男女沉醉于爱情当中,并为此经历磨难,最后皆大欢喜的故事,也有一厢情愿,但最后感动对方获得幸福的故事,更有结婚之后秘密结交情人的故事,虽然这是我无法理解的,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情人之类的存在应该是普遍的,对于追求内心向往以及富贵的家庭来说。
这本书中有一个背景,就是佛罗伦萨的瘟疫,但是书中的十个青年男女逃出城外,却有华美的房子与足够的物资,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走进其中,一片祥和,让人沉醉。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背景,倒不如直接表明这些都是贵族子女,在和平情况下相聚饮宴。但如果要突出城内外的强烈的对比性,就可以说明了,作者并未表明这十个人的身份,只是从他们的衣着礼仪方面可以看知,他们该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书中没有过多地用故事描写贵族奢靡之景,或许故事之外的十个人就是这一最大的表现。但他们同时热爱自由,赞美人性,同时贬低教会的黑暗,又相信天主,坚持自身的信仰,所以才会在安息日祷告,所以才会在平日生活中说到“但愿天主允许咱们享受咱们的幸福吧!”这些青年男女似乎更能体现当时社会人们的思想,体现人文主义兴起的时候对宗教与个人自由的平衡。
对于一本著作,读者阅读之后的第一想法是它要表达什么,就像《十日谈》,要为揭示教会的黑暗腐败出一份力,所以它是批判性的,赋予其历史背景,就更具有历史价值了。但抛开内容价值,写作手法,用词恰当与否也是读者所关心的。《十日谈》是外文著作,作为中国早期的翻译作品,语句总是奇怪的,但仍能将人带入到故事当中,作品采用了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串联起来,使全书浑然一体,语言精练幽默,写人状物,微妙尽致。所以总结这本著作,体现了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展现了14世纪的部分社会风貌,让人更多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