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晴,周三。
节气芒种,意为收麦种谷,今日之后天气变热,雨水添多。
上午,有文学课。讲唐朝诗人元稹的三首掉亡诗。
元稹怀念原配妻子韦丛的作品,作者取'报恩‘为切入点,先回顾与韦丛婚后的艰苦生活,以明"贫贱夫妻"间的深厚感情,从而引出对妻子的愧疚之情…。
课后,有同学就反斥,说元稹太虚伪,明明如此爱妻,写什么‘取次花丛懒回头'(看到众多美女都懒得去看…)。后来不是又娶了别人为妻并这中间还与女诗人薛涛坠入爱河…
另一个人又说:其实,人都是有多面性的,不可能别人年轻又做官还有才,妻子亡去,就再无爱的权力?这样要求太不人性。即使是古时候,毕竟人的本性永远变不了。现在人你也不能说别人的承诺,就永远不言放弃或忠诚永远,话是如此。不爱不合适了就有选择才是人道…
争论不休。只是站的立场不同吧!
坚守固然是好,如果那是一份痛苦纠结,那还有意义?
世事无固态,无常中去找一份自由合适就是道,就是理。我们看见的不一定是事实真相,真实的故事是他的良知诚然…。
人有时得把观念用在生活中,有时可以说是强求。比如孝顺父母,就说昨天去妹妹家看婆婆。
贤是半年没见着奶奶,说好他放假几日,我们去孩子姑姑家看看。老公家四子妹,两儿两女,儿女双全,都结婚生子。儿子中老公为大,上有一姐,姐姐外孙都快上初中,女儿在上海,姐姐怕女儿累着影响工作生活,长期去帮女儿带孩子,也少于在家。婆婆来重庆前就住在姐姐家,经常一人呆在家,婆婆是个勤快人,养几只鸡鸭,屋旁栽种蔬菜水果,假期我们都会回去,看着碧绿的菜畦,活波的动物。一脸满足幸福的婆婆。你会惊喜她的自在。
可儿女们不放心她一个呆在乡下。他们都要求婆婆得离开故土进城生活。
幺儿离异,住在外地,偶尔回去。
幺妹一家去年来重庆,住在渝北。
幺妹和老公也不管那么多那理由,非让婆婆来城市,尽量多去照顾婆婆,吃穿住行,生疮害病…但婆婆真的还是不太适应城市生活。前年来过家里住了一年,总怕去坐电梯,说晃悠悠的头晕。高楼不接地气,总是生病,吃住不香。聊天都不知道说的谁?空气呛人…总之一大堆不适,还是想回去,住在家,山好水好,菜吃起都好吃…渴望回去…终于,回去了又被请来。
马上中秋,我们去见她。又说前几日梦见死去的爹娘兄弟姐妹…忧郁的眼神和语调让人不忍直视,只安慰她,他们没事,烧些纸钱就好…又叨咕田地,去公公墓地的路上草会长出来,遮了路…总之,让人抑纠结她心中的不安…其实,她不快乐…
让她一个人住乡下,孩子们担忧婆婆孤单寂寞和危险。来城市儿女忙碌,生活看似舒适,但内心深处不大自然放松,老是想去熟悉的环境中生活…这种矛盾生活是现实中普遍现象了。
纠结婆婆这种生活,我只有建议婆婆那就这里住一阵又回去住一阵,慢慢适应生活。…不然回去,别人会说儿女不孝…
不能只说老人一个人在乡下生活,是她的儿女不孝不敬…听着别人的说辞,顾着虚伪的面子,就只有难为自己…让婆婆不适应生活了。有时觉得这是`残忍',要割舍多少不安。
人其实为了面子,会违心地做些伪善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