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计划似乎成了一种常态。而拖延也伴随在我们身边,我们常常将昨天、前天的任务推迟到今天,明知这会带来不良后果,却仍旧选择这种方式。比如本应在本周启动的学习计划,往往被推迟到了下周,或更久。
正如许多渴望成长的的人一样,他们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内心斗争后,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在那里,咨询师热情的接待犹如同一股暖流。咨询室里一个小小的细节——比如宠物狗多米亲昵地舔舐你的手和脸颊——都能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关怀。而我们周围的温暖远不止于此,比如老师的无私分享、同学家间的倾听和交流,彼此的鼓励和支持。
提及心理咨询,我们自然会想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及心理学的起源。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弗洛伊德之前,关于潜意识的探讨早已存在。
咨询中,心理咨询师运用不同的心理模型来解释来访者的症状,例如精神分析中的地形学模型,它解释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而这一切的核心交汇点在于防御机制。
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着各自的心理模型,正如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各不相同,同一个人对爱情的诠释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在中学时期,我们渴望与同学携手漫步校园;大学时,我们梦想着谈一场浪漫的恋爱;而结婚后,我们则希望将婚姻生活落实到日常琐事中。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关注的是自身的客观改变,而咨询师则更关注个人成长。心理咨询的成功是否仅以解除心理症状为标准?我们应以何为目标?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访者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
咨询师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兴趣、倾听和共情。对于咨询学生厌学的家长,即使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不多,但如果他们对亲子关系和学习的看法有所改变,能够平静地沟通,接纳自己,这也是一种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我们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自身工作或赚钱,更是肩负社会责任的人。我们致力于心理科普,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心理知识。
在咨询中,我们通过体验、澄清、解释、面质和修通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没有体验,我们就很难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就像我们在工作中难以忍受领导的唠叨,却不断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一样。
当来访者反复诉说自己的问题时,不妨用笔记本记录下重点,仔细分析他们的言行,看看是否始终在重复同一个话题,关注他们当前面临的困境。
夜晚,我们的思绪万千;清晨,我们从梦中醒来,梦境中的各种场景往往是我们日间思考的反映。精神分析认为梦是欲望的实现,这与我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谋而合。然而,当我们醒来时,那些精彩的梦境往往变得支离破碎,难以回忆。这时,记录梦境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醒来时记下梦境,然后进行分析。
梦终究是梦,但我们仍需怀有梦想。对于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有太多的知识和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学习。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的坚持和正确的学习心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或许就是心智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