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机场出发,向西。约莫三个半小时,就能到成都。
成都,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到了这,便是西部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了。
随后,再过一个半小时的航程,可达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
往东北。走普诗乡、解放乡,过昭觉县、美姑大桥,4小时车程,近180公里,已是美姑县。
美姑县名来源于这里有很多“美丽的姑娘”,沿路看去美姑县的少女确实出名的美丽。
由美姑往北,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便是曲吉瓦拖村。
在村里的山上,有一座瓦拖小学。
故事就是从这开始的。
x0.75倍速
世界上美景无数,其实难以排名。各人与各地的情深缘浅仿佛有前世痕迹,人人遭遇不同,滋味迥异。瓦托小学的支教老师提及凉山的时候,总是淡定而自然的讲述那里的美好。多数人都清楚,这个地方,若非是公益项目的缘故,包括我,都不会做为的旅行的所往。朋友曾提到,中国许多地方是因为人文的缘故给景色增辉。道理仿若,于是更爱大凉山。
西昌的热闹之处在于独行侠似的潇洒和不羁。在古镇和邛海来回的蹿,和陌生人轻易成为朋友,在深夜的烧烤摊上可以和隔壁桌的大哥喝着啤酒一块吃烧烤。关于大凉山,我并没有太多想说的。贫穷、毒品、艾滋、古老的奴隶制度……各种各样的标签叠加上“凉山彝族”总能分分钟刷爆朋友圈,人们谈论着那个地方的模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去过那里呢?山里的初夏,让我第一次见到白色土豆花、黄色鸢尾花、颜色各异的格桑花,这段时间的生活像是被按下了“x0.75倍速”键,就这样晃晃悠悠。
摸过脉络,还是深入纹理,完全不是一回事。某些遥远而熟悉的地方,未必拥有震人魂魄的磅礴景观,但凭借那一点点隐秘的、琐碎的故事都足以构成层次分明的旖旎体验。
你好像有点老,又好像有点年轻。
好像有点看透,又好想再冒险一次。
在山里,你情绪复杂又单纯。
你该怎么办?
同样的时间,也许我正在通勤的地铁上默默用手机打出“又是庸常的一天”。我们爱远方和转折胜过平淡的此刻。小时候把头上蒙一件轻薄的外套就会从太阳那里看到花花绚烂的斑点,将外套摘下却是无法令人直视的热烈刺眼的光。这就像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一开始朦胧的花花斑点到最后直面它具体耀眼的白。
世界那么大呢,每一次途径,都是一场崭新的相遇,一场全然的欢喜。
确定,肯定,以及一定,值得千次万次的欢呼雀跃。
也许没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习惯了每一步都清清楚楚,也是时候让自己放任一下了。比如我,最想做那只大山里懒洋洋的小狗,躺倒在阳光里,属于大凉山,属于自然,也属于不知道明天会如何的此刻。
等花开
这些年做了不少公益项目,但这是第一次真正接触由支教机构培训筛选后,全部由支教老师构建撑起的支教小学。支教是一种漫长且无味的生活,它远远不像你想的那样美好,一两年亦或是几年的支教生活,你很快就会发现,那种所谓的惊心动魄的美丽其实并不存在,漫长的喧嚣会一板一眼的映出生活的平庸与萧索,而持久的忍耐会像一面墙,隔绝所有灵魂的有趣和突生的英雄主义。
凉山州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还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并相当完整地保持着该区域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样式和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1956年,凉山州开展了民主改革运动,成为凉山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制度的变迁使凉山彝族人人平等,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能象政治变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可以完成。
大凉山腹地瓦拖小学的学生们,他们住的地方离学校有远有近,最远的要翻过整整一座大山,走近一小时的山路,所以九点才开始上课。彝族人的生活方式比较原始,传统的彝族人有着一辈子只能洗三次澡的说法,卫生习惯不太好,孩子们很少洗澡,很多孩子的脸上都是脏兮兮的,所以支教老师们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孩子们开展“三洗”计划,洗脸刷牙洗手。
通过和支教老师张老师的沟通,感受到他们倾注的精力和扎根山区教育的奉献精神,今年毕业的六年级毕业班考出了全乡第二的整体好成绩,还有位学生考进了西昌市里。这里也是个小而美的校园,每一间教室都有班上孩子和老师一起完成的多彩墙绘,校园里有学生和老师一起慢慢打造的菜园和格桑花花圃,六年级毕业班里还有孩子们用小树干做成的心愿树和蓝色风铃。操场上还有用破旧课桌为花盆种出的百日花和格桑花。
据支教老师小刘老师介绍,其实第一年的菜地里可能因为土壤原因,并没有成功长出菜;花园里的向日葵和格桑花也都是三三两两毫无繁盛之势。但小刘老师说,不要急着要生活给予你所有答案,有时,你要拿出耐心等待。即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绵长的回音。生活总会给出答案,但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你。但这才有滋味。譬如,一朵花的开放,一树翠绿的长成,一生的美好,是在等待中一点一点接近我们的。成长为大人后,很多最初会忘记缺失。种花种菜如是,教书育人也如是,生活也是这般的道理。譬如要真正热爱和坚持人世间美好的东西,譬如感知生命的温度和情感的力量。
最爱的是孩子们。羞涩中乐于和你接近,接受馈赠后回报你对等的尊重和纯真。他们阳光又平淡的每一日,在弯弯曲曲的小径里,在高高低低的山路上,在晴晴雨雨的天气里,在老师们不离不弃的守护中。会农活,都会放牛放羊,也会为弟弟妹妹煮饭洗衣。他们在学校的样子就是他们在家的样子,不那么轻松的童年,一样乐观的微笑面对,和你谈起辛苦的劳作、漫长的求学路只是说一段最普通的平常。提到读书会灿烂的笑,给一粒糖可以甜很久。山里响起的彝族歌,一首又一首,我抬起头看着满天云彩,眼眶里是晶莹倒影。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大凉山的温柔,不可言说却万分感动的被爱。
她的光
2019年已过半,下半年我的目标和方向也会有一些变化。很巧也很庆幸的是,大凉山之行,成为了今年重心调整的一个契机,一个ending,也是下一个开始。做了很多年公益,回头看,最初的初心和起源是外婆。
这是一个从不抱怨命运的女人,纵然生活给她许多苦难。她5岁以前,作为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巡长的女儿,每天是穿小皮鞋和蓬蓬裙的。5岁以后,父亲失势返乡海安后,家境愈加清贫苦寒,生计艰难更遑论花钱读书,只能天天在私塾外蹲墙脚偷学。后遇贵人资助念完高中,考入了金陵女大(现南师大随校区),成为了语文老师教书育人。她勤奋每日,忍下命运的重锤,只会温柔的抱住我,让我依靠在她温暖的怀抱里,轻声细语,让我知道这就是爱。我外婆给我的秘诀就是:你想这个世界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这个世界。她温柔而坚定,充满原则的度过一生,翻山越岭不放弃自己的任何一个因贫辍学的学生;柔软而伟大,遇到问题从不逃避,挡在小辈和学生们身前。她的一生,没有一条恶评。她活成了她心目中的自己。
有些人的存在让你觉得舒心,让你不限于绝望,不畏于艰难和漫长。那时外婆还在,刚工作,很艰难的一个人在上海。见到外婆一句苦都不愿意说,怕她担心。坐在她身边,抱着她,头靠在她怀里,觉得一瞬间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再也不害怕任何事情,想长大,想保护外婆。
外婆念南师大时,校长是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吴贻芳,基于这位校长的教育,外婆一直对我们晚辈说,女性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年龄,都要注意品性休养的学习,要有独立人格,勇于尝试,思想独立情感独立。自此,我跌倒在再可怕的泥泞中,只要想起外婆熠熠的双眼和笑,必定会压紧牙关,全力以赴,做一个能掌握自己人生的女孩。也暗暗告诉自己,你既然已经千辛万苦走到这里,那么就不许将就,随着命运坚持下去吧。
成年人的世界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很多问题。这也是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很难去和自己的领导、同事,成为朋友的根本原因。因为公益的缘故,在山里会很容易毫无负担的打开自己,遇到了可爱的孩子们,遇到了投缘的朋友们,也更容易接纳。
很开心,在跨越2300多公里的远方,重新长大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