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到上海政府对共享单车的阶段性禁令,不仅想起年初看到的一篇鼓吹共享单车拥有最牛逼的盈利模式的文章。在此本海绵宝宝郑重预言,2017年就是共享经济在中国由盛转衰的元年。我所说的共享经济不单指共享单车,也包括共享出行,共享短租等一系列的所谓共享模式。
一、身份尴尬
共享经济以uber滴滴为首,从出现的一开始就面临身份尴尬的困扰。共享专车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国营性质的出租车公司,这就几乎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对手。而作为专车司机的职业素质本来就参次不齐,在初期靠着补贴或许在价格方面会有一定优势。但是如你我所见,随着红利期的过去,现在的专车在价格方面跟出租车相比并没有多大的优势,而曾经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等待时间长,司机路不熟等也一一暴露。
尤其是专车法规细则的出台,进一步压榨了本着赚零花钱的司机们的利润和兴趣。剩下的更多就是以前被收编的黑车司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以前的山西黑煤窑,虽然很赚钱养肥了不少山西煤老板。但是政策一出,他们也只能作鸟兽散了。
这种尴尬的地位有着不可改变的缺陷。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出租车行业是国家掌控的一环,跟国家利益直接挂钩的行业硬碰硬是一个长期且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如果某一天行业愿意让渡一部分利润,降低出租车整体的单价,那个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共享专车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二、共享经济本质上缺乏创新
共享经济本质上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这种古老的模式早已有之。就从所谓的共享单车来看,不过是用互联网的形式将公园租自行车的业务扩大化,而共享专车则完全是把黑车经济阳光化。
虽然他们都自诩为高科技公司,但是他们不管是盈利模式还是技术上都并没有给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就像一个小公司在淘宝上开了个网店,本质上他还是个传统零售行业。而更多需要利用到先进技术来处理的问题他们都还没做到,比如无人驾驶技术,比如缓解拥堵的大数据等等。目前为止共享经济除了烧钱确实看不到在本行业深挖的举动。这让人不得不担心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同样的共享经济本身太局限于行业本身也是很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共享经济并没有带来上下链产业的联动,依旧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在单打独斗。其实共享经济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并没有被深挖或者说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比如我曾经就因为共享专车的价格低,每次出行都是网上叫车,不自觉的就增加了出行的频率。可以想象如果每个人都增加更多出行的频率,那么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是不可想象的。这就像大型商场总要有一个电影院来聚集人气一样,只有庞大的人流量才能带来转换率。同样的,共享经济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跟体量非常不成比例。
三、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早期的共享专车靠着画饼烧钱来完成巨头的垄断,但是这种垄断的基础是非常脆弱的。可以说是同质化很高的行业,你uber可以做的事情滴滴也可以做,滴滴可以做的事情神州,第一专车都可以做,除了背靠的资本实力外,谁也不比谁更有优势。共享专车早年的尴尬就是只能靠着高额的补贴俘获从业者,从而累计客户,一旦取消补贴将面临的是大部分人转投别家,客户粘性也非常差。甚至如果滴滴垄断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再补贴,我们甚至可以重新用出租车。他并没有彻底打倒出租车这个行业。
往小处说,最近经常出现的共享单车锁车,扔车,藏车问题都是长期会出现的。而Airbnb也闹出过上戏租客租房子拍小电影,结果把房子损坏的情况。共享经济的一个劣势就是分散管理,很难对这种运行成本有一个很好的避免措施。而事实上共享经济的盈利能力要支撑起这种损耗还漫漫无期。
四、盈利模式依然模糊
这算是共享经济当下要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投资人的钱不可能源源不断的供给。共享经济必须从自身出发考量盈利的可能性。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大赞共享单车的押金,说每个单车都是一个移动的银行。我觉得那位投资人搞错了一件事。我们说的盈利要跟负债分开来算,押金明显在会计上不能算做盈利。
而且这个钱一旦数量庞大到一个程度必然出现严格的监管制度,不信可以看看支付宝微信等前车之鉴。
最重要的是这种“押金”缺乏前景,也就是支撑你市盈率的东西。所以共享单车最好的归途莫过于大到不能倒,引进国资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公益项目。
总结
虽然共享经济在2017年会以何种方式倒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今年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不过各位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共享经济虽然倒下了,但是它也会重生。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当技术人文素质成熟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将迎来更加深入更加高效的共享经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