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多少年来儒家文化的浸润熏染,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古语俗语,并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礼仪,却不知道它最初源自何处。比如“君子四避”之于我。有些惭愧今天才真正遇见它。
君子四避,源自《论语.宪问篇》14.37 ,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辟(bì):通“避",逃避的意思。
避开乱世、避开危险之地、避开不好的脸色、避开恶言恶语,此为孔子的“君子四避”,孔子认为贤者当规避的四种情况。
怎样避开?孔子认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若是世道混乱,就避开乱世,像隐士一样,不参与世间纠纷。其次是择地方而住,避开危险之地。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再其次是避开不好的脸色,避开恶语恶言。
孔子说,(他知道)这样做的人有七位了。
《论语》中记载孔子可能当时已碰见七位如上四避之人。
孔子的"君子四避",对于我们当下纷纷扰扰的互联网环境,常常被手机和信息绑架的盲目社交和无效阅读,对于我们现实世界沉静安宁的工作和生活,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比如可以选择一个拥有个人人格魅力的上司,与和谐团队氛围的公司,可以像余秋雨一样,远离媒体和网络,去用脚步探访四大文明的发源地,将所见所思变成真切又深度的文字,让中华文化传承发扬,让自己的生命也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