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看完电影,我的第一反映,《无问西东》说的是几代清华人之间的精神传递,精神的内核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忠于自己的内心。
忠于自己的内心很容易吗?不容易,我们连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连生存都是奢饰品,拿什么去忠于内心。
电影表现的世界残酷而美好,而现在的世界美好而残酷,无数人告诉我们要有理想,要有追求,可是一个人为了填饱肚子就已经精疲力尽了,还谈什么理想。
02
记得有一次《奇葩说》,舞台上来了一个清华的博士生,叫梁值。
他说自己喜欢表达,所以本科学了法律;因为朋友说“学法律的应该了解一下真实的资本市场”,所以硕士学了金融。
再后来参加主持人比赛,想尝试自己在这方面的可能性,于是又念了新闻学博士。
他最后问三位评委,我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而他的这个问题一下子让高晓松怒了。
高晓松说:其实来之前,清华的校长和书记都向我推荐过你,你应该是清华最优秀的在校博士生之一,可是你今天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
一个读到博士的人竟然要问别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找什么工作,这就好像是一个姑娘说,我身材又好、长得又漂亮、皮肤又白、家里又有钱,你觉得我应该嫁给谁?
你就是北京话说的“我干什么成什么,所以我什么都没干,什么也没成。”。
我可以继续你的逻辑讲,如果你学了金融又有人跟你讲,你光学了金融又没干过实业,那怎么着,再学机械?那你又学了机械,可是这里面的电理又没有干过,那怎么着,你再学电理?
这个时候,蔡康永也说:“你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赌下自己人生好几年,没有自己的判断,真的很危险!”
最后高晓松说出自己失望的原因:
我觉得你没有拿到一个大名校的胸怀天下,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名校是“镇国重器”!
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而你直接问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觉不觉得你愧对清华这十多年的教育?
最后那个清华的学生被淘汰了,悻悻离开。
我当时看这一段视频的时候,还在上大学,这一段深深地触动了我,觉得高晓松说的太对太对了,崇拜的不得了。
如今再回看这段视频,心里的想法却突然反转过来了。
我不同意高晓松批判那位清华学子观点。
每个人都在探寻自己的路,有的人早点,有的人晚点。不能说他找到的早,就夸他志向明确,找的早不意味着就是对的,也不能他一直不得开窍,身处迷茫,就说他浑浑噩噩。
回头看《无问西东》里,那四个人不也是经历一些人和事之后,才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的吗。
人了解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谁敢说我一出生就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该走什么路呐,对处在迷茫中的年轻人,应该抱以宽容的态度,如果有能力做他的指引人,能帮助他引导他是最好不过,而不是嗤之以鼻。
其实,高晓松的批判没有错,那个学生问工作也没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个人所处的时代和所占的角度不一样,在当下残酷的社会竞争下,生存是第一关键,名校的家国理想是要有的,但首先应该填饱肚子生存下去再谈理想,高晓松无疑忽视了现在学生的生存压力,他也无法体会当今年轻人的迷茫。
当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买不起房子,每天要面对同龄人竞争,你跟他谈家国理想,这是在耍流氓。
也有人会跳出来反驳我说,《无问西东》的吴岭澜、沈光耀所处的民国时代更加的残酷,那是个战火纷飞,军阀混战,家国存亡的时代,诺大的中国连一张书桌都放不下,可我们不要忘了,民国时代的大学生皆出身富家乡绅,他们再不济也不需要为吃饭发愁。
那个年代的真实姿态,是鲁迅笔下吃人血馒头,以阿Q精神自我麻痹、是99%的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文盲群体画像。
普通人挣扎在战乱和生死线上,民国大师可以心无旁骛的修身治学,为了心中理想赴汤蹈火,而普通人还在逃难的路上,民国的大师们离真正民国生活,遥远。
他们只能代言民国大师,并不能代言民国,不是大师造就了那个时代,恰恰是时代造就了大师。
我们今天怀念民国的大师们,怀念动荡年月的人文风骨,怀念三四十年代意气风发、有爱国情怀的大学生,批评现代人只知道苟且挣钱,老婆孩子。可批评者们有没有想过,这一代的年轻人所经经受的压力,远不是上几代人所能体会到的。
03
高晓松在节目里骂那个清华学生,他自己解释说,现在的大学几乎了成了职业培训所,已经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可以教给你。
他说的没错,我们的大学的的确确已经成了职业培训所,但这不是年轻一代的责任,是谁把我们的大学变成了职业培训所,是你们那一代人,现在你们反过来指责我们没有人生理想,只知道找工作和买房子,这难道要把锅全甩给年轻人吗?
在大学教育几乎要普及的今天,全国几百所大学,又有多少大学能传授学生真才实学,清华北大等名校还能职业培训学生许多技能,而那些淹没在大学海洋的二三本院校,可能连职业培训所的资格都不具备。
今天的大学,教授学术论文、评职称纷纷造假,,潜心研究学术的人已然成为笑话,只要花钱就能买到论文、专利和各项发明的机构与个人,这已是公开的秘密,老师教授尚且敷衍了事,一味去指责大学生在课程上昏昏入睡,未免太冠冕堂皇了吧。
中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2011达沃斯论坛上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是在哪里?不是抑制了青年人的创造性,消灭了他们的好奇心。最大的失败是使人变得虚伪,说假话不再脸红!”
如果让我去听教育的假话,我宁愿选择昏睡!
中国人口这短短几十年翻了好几倍,大学扩招这么多年大学生人数也不知翻了多少倍,当初那些大学生能坚持很多东西,那是因为当初选拔出来的都是渴望读书渴望实现理想的一批凤毛麟角者,他们的学识和精神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但如今大学动则几千上万的学生,怎么可能像当初一样?有人,或者说很多人就是为了找工作而进大学的。但同理,这么多人中也是有着继承那些精神的人,真正钻研学术者都是独立于旁人之外,活在自己学术领域这一圈子内,很少会被嘲笑,就算被嘲笑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
现在的大学不只有人生理想,想要通过大学追名逐利登上人生巅峰就随他去,想要承担国家大任励志理想的人同样也可以在大学里找到一席之地,无论是上述哪种人都给予你学习的机会,都给你发展的平台,这才是大学的包容之处。
谁规定了清华北大的学生就必须胸怀天下,谁规定的关心工作和房子,关心去国企和外企就是浮躁和势力了?
连苟且都做不到,你让我们谈理想,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我们浮躁和急功近利,是因为这个时代不允许我们走的太慢,急功近利和生存之间,你会怎么选,答案不言自明。
给人贴标签很容易,难的是心平气和地思考和讨论,给一个时代的人贴标签同样很容易,问题是我们都在追问结果,却没人追问缘由,说漂亮话谁都会说,精神、内心、理想抱负、谁不知道,谁不想拥有,可到头来,你拼到死也一无所。
我们越怀念某些东西,越代表我们越已失去某些东西。
我承认诗和远方值得追去,但不能因为追求诗和远方就屈服于诗和远方,踩不实脚下的土地,不足以言理想,事实上,我们追逐的诗和远方就是别人的苟且而已。
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选择苟且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