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女儿逐渐步入青春期,从小腻歪的父女俩不知不觉间有了“嫌隙”,不再像从前一样亲密无间。青春期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让父女俩变得若即若离。有一次,女儿遇到点小麻烦向我求助,我觉得这是疗愈这场“感冒”的好时机,于是我对女儿说“孩子,首先感谢你的信任,不过我有个建议,你可以找爸爸聊聊,他在这件事上更有办法。”“不!”女儿断然拒绝了我,但我还是耐心的说“爸爸也是我们家的一份子,我们需要他正如你需要我,我们不能将爸爸拒之我们家的大门之外,我们要让他知道,他是被我们需要的。”此刻我观察到女儿的眼睛有薄雾、睫毛有颤动。当天晚上,先生告之我女儿向他寻找帮忙时,我感受到如春风化雨般的喜悦,同时我也告诉先生,我们是多么的需要他。
“被需要”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其实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被需要的欲望,当自己真的被需要时,实际上是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当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时,人的身心就会倍受滋养,进而产生强烈的幸福感。
这些年,总听人们说起“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这样的词语,这个“丧”字的大多数是剑指我们家庭中的男性成员,如丈夫、爸爸。很多年前,我也会有相似的感觉,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总是很难见到爸爸,一个“忙”字让父女俩纵使身处隔壁心里也相距了十万八千里。如何破解这个“丧”字的魔咒呢?我想这个“被需要”或许是一剂解药。
“我”不再“被需要”了
在很多时候,少女到女人的蜕变就是从动手开始,因为婚后的我们要开始学做饭、开始学做家务等等,要完美的诠释贤妻良母这个传统角色。而男孩到男人的变化也是从手开始,不过是开始解放双手,因为家里已经有了完美女主人在操持,我可以啥都不用干了。记得有个女性朋友对我说,“我现在才知道自己过得多么的憋屈,单位里的男同事打招呼说外出交水电费、燃气费什么的,当时我就觉得特别的羡慕,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我家,这些全都是我做的!你说气人不气人!”我问她“那你就没让你先生帮忙?”她直接回“找他帮忙?!他什么事也干不好,我懒得找他,找他还不如我自己做了干脆!”“你就没问过?”“问有什么用,问了也白问!”在上述对话中,我看到了朋友很矛盾的一面,一方面羡慕别人家的男主人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来,而另一方面自己却把大部分家务事揽在了身上而拒绝让自家男人参与进来。我前面所说的传统女性角色,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出得了厅堂进得了厨房”,要求女性结婚后在新家庭中要面面俱到,但从未想到女性在家庭中太能干的结果是让男人越来越退行,有的甚至退行到做儿子的角色,因为你什么都做好了,那还要我做什么?这就是男性在家庭中我不再“被需要”了。
会撒娇的女人最好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会撒娇的女人最好命》这部电影,影片中台湾式的撒嗲让我起了混身的鸡皮疙瘩,但却向我植入了新观点。影片中的女主干净、历练、能干,不折不扣的假小子,与男主是好兄弟,由于习惯了自己是“假小子”的外在盔甲,即使后来发现自己喜欢了男主也不敢于表达,直到她那群嗲嗲的闺蜜出手,女主才开始慢慢卸下盔甲回归清纯、可爱、傲娇的女性本色,进而成功吸引了男主向她主动表白并收获了爱情。这部影片给了我们新的思路,作为本该柔情似水的女生不应该被婚后的生活磨出棱角来,何是应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保持内心的小娇气,该撒娇的时候就要将撒娇发挥得淋漓尽致,该嗲声嗲气的时候就要嗲出新的高度。有时候示弱不是真的弱,不要为了一时的争强好胜输掉了我们的爱。
告诉他,我们需要你
记得曾经看过一幅画,一家三口在湖上泛舟,船上只有妈妈在划桨,孩子依偎着母亲,而奇怪的是爸爸是没有手的。据说这幅画是一个孩子所画,介绍说在许多孩子的画里爸爸都是没有手。这是为什么?我三岁的儿子在玩耍间也会突然问我,“爸爸去哪里了?”没等我回家,儿子接着说“哦,我知道了,爸爸在工作。”工作忙、压力大、应酬多已然成为了中国男人、中国爸爸的常态,但他们也不是连半天功夫抽不出来的,这时无论是妈妈还是孩子都要坦诚的告诉丈夫或爸爸——“我们需要你,我们的家需要你”,把真实的想法直接告诉他,而不是心知肚明而不言明,把剩下的时间浪费在埋怨、隐忍当中,内耗着家庭的能量。我相信每个家庭、每对夫妻、每对亲子的内心都是因为爱而聚在一起,每一个成员都希望在家庭中被彼此需要的,因为爱所以“被需要”。
来吧,让我们手拉手冲破内在的桎梏,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觉到不可或缺的爱和“被需要”,让爱在我们的家庭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