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心理学书籍不同,本书没有采用一种千部一腔的方式,而是让你积极地去界定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才是正确的。本书要求你运用自我意识和批判思维的策略,以此来考察自己的梦想、价值观、兴趣、技能、需求、认同、自尊和关系。这将帮助你确立并达到与你个人成功愿景一致的目标。”——丹尼斯·韦特利,《前言》,《成功心理学》
作者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1.我不禁怀疑,怀疑一切
不论承认与否,大多数人都还在探索“成功”,不是吗?
从最初的“古谚”、“哲理”、“道理”、“智慧”、“名言”,到后来的“鸡汤”、“励志”、“原则”,再到现如今的“干货”、“精进”、“跃升”……
我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成功呢?
无论是“成王败寇”的“结果论”,又或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还是“成功是失败之母”的觉悟,潜意识或下意识的,我们的思维就变得单一了,从目的性到结果的单一。
不禁问,除此之外,就不重要了吗?
就像大多数人的失败一样,就像大多数人都无可避免地可能遭遇失败一样,就像人的欲望一样,无止境的追逐,无数次的失败,依旧还是在不停追逐。
我们追逐的真的是“成功”吗?
如果不成功,这些是不是就不值得追逐了?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毫无必要……
可是,不试试看,怎么知道结果呢?
又或者说,除了结果之外,我们所用的时间,所消耗的精力,我们的努力,我们不断跌倒再爬起……这些过程就没有一丝可取之处了么?
如果是这样,那也太悲哀了,不是吗?
不禁问,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人生何其短暂又何其漫长,情感如此多情柔软,世界何其丰富繁华,思考、快乐、悲伤……关于人的一切,以及人之外的其他。
很难相信竟然有人看不见这些,更难相信的是以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和自作聪明的秉性,自大,自负,自卑,自信,何其丰富,何其复杂之心理,竟困囿于这简单的二字“成功”。
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自欺欺人,我们究竟在做什么?
我无法理解。
就像昨天和朋友说的,我有点迷茫,如果不是为了生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应该是怎样呢?如果一生籍籍无名,一无所长,这庸庸碌碌,这平庸而匮乏的一生,它的意义在哪儿?我们工作,美名其曰:赚钱,可是到头来,钱赚到了吗?为了赚钱而工作,可是工作并不赚钱,甚至吃穿用度就已经让我们濒临“负债”,那这工作、赚钱,也太“假”了。倒像是一场“阴谋”、“骗局”,我们不是被谁骗了,而是自欺欺人。
我承认,这一番话说的挺悲观的。然而,更让我受伤的是,当我说到“如果不是为了生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应该是怎样呢?”时,我竟丝毫想不出来,我想不到。
你说,这是不是很可笑:我们赋予工作和生活以意义,可这些意义却经不起推敲。
有时,我也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悲观的想,积极地思考,不,面对那遥不可及的“成功”,我无法积极起来。
这无异于“画饼充饥”的行为,这怎能积极地起来?
所以,我不禁怀疑,陷入自我怀疑中,怀疑一切。
不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大路条条,我怎么看不见呢?
路千千万,哪一条才是真正通往成功的道路?
是不是我错了:想错了,或是做的不对呢?
2.不要为找到“正确”的答案而担忧
虽然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每个人都不太情愿做的事情,但是坚持错误的想法和在错误的道路行走,显然危害更大。
归根结底,金无足赤,人亦无完人。
有句话说,如果出发点错了,那么重复某种行为而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加重它。
思维犯下的错误更是如此。
我当然知道我们大多数人都太想成功了。而为了这个“成功”,我也相信很多人都愿意为之付诸努力,甚至是加倍努力。因为,这是我们所追寻的,我们认为是值得的,且那些我们所见所闻所知,似乎也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值得的。
但是,不知道是否有人发现似乎我们还漏掉了点什么,或者说故意视而不见,又或者说我们都在逃避着什么。譬如真相、逻辑。
我热衷于思考自己遇到的每个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十几岁开始就是那样,这好像成了我的某种属性,完全停不下来。
但是我好像从来就没有真正明白过——
他们的追求,哪怕是他们亲口说的,和他们所作所为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好像并没有人在意。也许就像某人说的那样,一个人真正的生活经常是他并没有真正过上的那种生活。
很显然,在过往我遇到的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这样过生活和过这种生活的人。
那么,真实的部分隐藏在哪里呢?
我们是否如王尔德暗示的那样,谎言以拒绝说出真相的方式更为坦诚全面地讲述了真相。
又或者按照艾米莉·狄金森的说法,是主观上想客观地陈述真相,实际上却有所偏移。
关于这些说法,王尔德曾说:“一个人在谈论他自己的人品时,是最不坦诚的。给他一副面具,他就会说出真相。”
所以,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防御机制”了吧,因为拒绝真相,所以往往刻意的朝着“相反”的方向走。
我们面对成功时,何尝不是这种心理呢?失败了一次两次还会想着去找找原因什么的,若是失败了太多次,很容易就被冲昏了理智了。
这一点,在玩游戏时,我也算是深有体会了。看似不由自主,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理所当然。
说到这,不由想起尼采的一句话:“极端的行为来源于虚荣,平庸的行为来源于习惯,狭隘的行为来源于恐惧。这样来寻找原因一般不会出错。”
关于“成功”,似乎大多数人都介于这三者之间,要么极端,要么平庸,要么变得狭隘,唯独少了那么几分客观和理性。
《成功心理学》所告诉我们的是:不要为找到“正确”的答案而担忧——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忠于你自己的、真实的并且由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所支持的答案。
是了,在成功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就是界定成功对你意味着什么。
唯有明白自己的成功愿景,才能使它变成现实啊。
且这种成功不是由其他人所赋予的,也不会被其他任何人所剥夺。
若非如此,又怎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呢?
你的工作也好,生活也罢,唯有自己能创造出符合自己意愿的意义来,只能是自己赋予。其他人任何人若是能够赋予,那这样的“成功”别人想拿走你又有何办法呢?
所以说,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忠于你自己的、真实的并且由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所支持的答案。
3.真正通往成功的道路
在知晓了答案是什么之后,接下来就是去面对它,并实现自己的成功愿景了。也就是说,找到那条真正通往成功的道路。
怎么找?从哪里找?以及要怎么做呢?
关于“成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曾尝试着给它下定义。毕竟,只有明确了“成功”的定义,才能真正的制定出符合“成功”条件的策略。
基于此,我想了一大堆,先是就一些常见的,比如财富、名声、地位、权力、影响力、身份、欲求等等。思虑良多,但都经不起推敲。
比如,尽管金钱和荣誉总是伴随着成功,但是它们却并不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事实上,许多成功人士也从未获得此类的回报。
当然,你大可以说,这大概是不够成功。
但我相信,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些确实并不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究其原因,就如上文所提到的,无论是金钱也好,荣誉也罢,更多的它们的来源并非出于自己之手,尽管是自己所得,却也并非仅有自己可以获得。尚且,还有的人可能压根就不缺这些,从一生下来便拥有了这些,或者压根就是他们创造的。
当然,这也算是成功的一种了,但若是仅限于此,那这样的成功自然是算不得什么的。因为,这些压根就不属于他们,仅仅只是因为他们而已。
说到底,我们拥有什么和我们是什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就像网上戏言的那般: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人一出生便在罗马了。
所以,归根结底,想要实现成功,还得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成功道路,是的,属于自己的。
这才是于个人而言,真正通往成功的道路啊。
在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再去审视“成功”,或者说界定成功,就相对简单了。
用《成功心理学》的话说:“成功意味着一生的个人成就。成功是一个历程,而不是终点。它应当包括内省、思考你所重视的事物,并探索对而言最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简单来说就是,这种成功不是由其他任何人所赋予的,也不会被其他任何人所剥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点适用于任何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这也正是《成功心理学》所要告诉大家的。
不过,说到底,《成功心理学》哪怕既是一本工作手册,也是一本教科书,还是要行动起来它才能发挥作用啊。
诚如那句,知识是什么,关键在于它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成功心理学》亦是如此。
4.成功是一个历程,而不是终点
上文提到说“成功是一个历程,而不是终点”,那么关于这一路的风景,从找到属于的成功,到如何成功,以及最终实现成功,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根据《成功心理学》的目录,按图索骥,我们很轻易便能从中找到答案。
首先,当然是要“了解成功”了,而了解成功可以分为两个点:“什么是成功?”、“理解心理学”。细分下去,可以分为:成功的要素、谁是成功者、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心理学的目标、解释人的行为,以及思考、感觉和行动等。
接着,便是“了解自己”了,说到底,成功和一生成就是密切相关的,而没有不了解自己,又谈何一生成就呢?
“了解自己”又可以分为:你的内在自我、你和你的社会、文化和身份等。
紧接着,则是“自我意识”、“目标和障碍”、“自尊”、“积极思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资源管理”、“沟通与人际关系”等,这些大的主题都将围绕核心关键“一生的成就”来展开。
用书中的话说那就是,一生的成就,它来自于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
另外,因为成功是一个历程,而不是终点,所以,在找到自己之后,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良好地管理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而书中的所提及的内容正是围绕这些来展开的,以重新定义成功为基础,以心理学为展开思考的工具,这将鼓励我们探索成功的多样性;书中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并配有众多丰富的真实案例,这使得我们在认识自己、发掘自身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还能切实地提高自我管理与沟通等实际技能;而平实的语言,多样的图表以及练习与活动,将指引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为我们在寻找自我与不断自省的过程中探索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一环扣一环,阅读本书在结合实践,我相信,我们终将摆脱不加思辨的从众心态,不再为既定的社会规则、等级观、价值观等所束缚,从而更加清晰的自我将使我们更坚定地走在想走的道路上。
屈原有诗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功作为一个历程,亦当如此。
尤其是值此全球化的时代,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取得事业和生活的成功,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正视和实践的事情。
所以,无论是通过大量的复习题、活动、练习、日志写作进行自我总结、反复实践,了解自己的特点,从而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又或是掌握成功心理学,懂得总结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地思考、与人相处共事等。
这些我们都不应该错过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