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

【一句话推荐】

任何婚姻都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两个家庭的结合。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是美国的罗纳德·理查森博士,他是美国心理学家,专注于婚姻问题与家庭心理的咨询,现已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现任“美国婚姻与家庭心理治疗协会”临床心理治疗师和督导,同时还是“美国牧师咨询协会”的执业医师。

《超越原生家庭》一书里,作者从三个方面为我们阐述了原生家庭的相关内容。他告诉我们,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非常的大,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做到超越原生家庭。并且,还讲述了,如何才能从原生家庭之中,成功分化出一个独立成熟的自我,从此免受原生家庭之苦,让童年的遗憾不再困扰我们。

你将看到

1. 原生家庭都是如何运作的?

2. 原生家庭之中都有哪些关系模式?

3. 我们为什么要绘制家庭族谱?

【本书金句】

1.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

2. 原生家庭心理疗法的正确观点应该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前提,是换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原生家庭。

3. 请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没有任何人能够让你发生改变,你也改变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改变自己。

4. 在一个家庭中,没有什么事情是孤立发生的。

5. 任何婚姻都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两个家庭的结合。

【推荐阅读】

书名:超越原生家庭

作者:罗纳德·理查森

译者:牛振宇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一期将讲述的书是《超越原生家庭》。

曾经,一条“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这位硕士生从小成绩优异,他是高考状元,本科就读于北大,在美国读研究生。然而,在这所有的光环之后却隐藏着他对家庭的怨恨:他连续12年没有回过家,6年前更是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并声泪俱下地控诉父母从小对自己肆意操纵。小到他穿什么衣服,和谁做朋友,大到读书选什么专业,做什么方向的职业规划,父母一一掌控着,他毫无话事权。这导致他在长大之后,整个人非常地敏感、内向、自卑。难以与人正常相处与交流,他将这一切痛苦的源头,直指向自己的原生家庭 。

什么是原生家庭呢?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了,在这里,还是要具体再说明一下。原生家庭,指的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包括他的父母与兄弟姐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原生家庭是一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存在:我们与原生家庭血脉相连,从出生那天开始,我们就和它建立了最亲密的联系。然而,在成长过程之中我们发现,这份亲密的血缘关系带给我们的除了温情,还有不少的伤痕与遗憾。严重的,甚至让我们产生了一生也难以消除的阴影。

但是我们也不禁疑问,为什么原生家庭,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方面的束缚?而我们有没有可能摆脱这些束缚,在原生家庭中做自己呢?读完这本书,你将会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是美国的罗纳德·理查森博士,他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专注于婚姻问题与家庭心理的咨询,现已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现任“美国婚姻与家庭心理治疗协会”临床心理治疗师和督导,同时还是“美国牧师咨询协会”的执业医师。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本书,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经验与亲身经历写成的,他将引导我们如何成功分化自我,超越原生家庭,学会亲密关系之间的相处之道。

好了,事不宜迟,我们马上来学习一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原生家庭的相关内容。首先,作者告诉我们原生家庭都有一套内部的规则,依靠这个规则,家庭才能正常运行,而正是这些规则影响了我们的一生。接着,我们将会了解到,在每个家庭中都有不同的关系模式,我们在每种关系模式中,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这也对每个人的性格有不同的影响。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只要转变思维积极行动,完全可以超越原生家庭,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做一个独立成熟的人。

2

我们先来看原生家庭的运作机制。什么叫原生家庭的运作机制呢?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说,原生家庭的运作机制,由内部规则来维系,而这种规则对每个家庭成员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许多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通常会抱有这样的想法:与我共度一生的,是眼前的这个人,只要我们相爱就够了,他的家庭是怎样的,与我并没有多大关系,事实果真如此吗?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对夫妇,乔与萨拉的例子,他们两个在结婚之初就是抱着以上的想法。但是在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经常因为金钱问题而大吵大闹,萨拉总是抱怨丈夫花钱大手大脚,一点也存不下钱,而丈夫乔总是觉得妻子不懂得享受生活。每当两人为此事而吵架的时候,萨拉总是非常情绪化地大吵大闹,而乔总是先让妻子冷静下来,对问题避而不谈,夫妻两人的不同做法是因为不再相爱了吗?还是他们压根不想解决问题?

很显然都不是,实际情况是,萨拉的父母因为经历过“经济危机”,所以他们特别注重存钱的重要性,因此在萨拉的原生家庭之中,存钱是一条家庭规则。萨拉从小就深受这种规则的影响,所以她才会觉得家庭中存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再者,当萨拉的家庭中出现矛盾时,家人们总是会一起讨论。因此在萨拉看来,出现问题一起解决就是一条必须遵守的家庭规则。

然而她的丈夫乔,却打破了她习以为常的家庭规则。反观乔,他的父母同样非常节俭,每次乔乱花钱,都会遭到父母的批评。因此当妻子批评乔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制的时候,他总是会想起与父母的那些不快,让乔觉得有压力。而且,在乔的家庭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其中的一条规则就是,家人必须先冷静下来,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最后再解决问题。你看,夫妻两人都认为为对方做了最好的选择,而对方却并不领情。

由此看来,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一套规则,身处其中的家庭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受到了这些规则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婚姻是两个家庭规则的结合。这些规则可能是难以言说的“潜规则”,这一类规则家庭成员心知肚明,但却不会明白说出来,即便说出来了,也不会有人承认,比如“长辈永远都是对的”、“我们不能反驳父母的任何意见”。也可能是“显规则”,就是那些可以正大光明讲出来,非常明显的规则,比如“不要乱翻别人的东西”、“不要打断别人说话”等。

一旦孩子们打破了这些规则,他们就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焦虑,这让孩子们非常不安,于是大部分孩子会小心翼翼地遵守着这些规则。即使这些规则是不合理的,但他们也没有发现或者作为既得利益者,不愿改变。例如有些重男轻女的家庭,要求女儿必须无条件为儿子做出牺牲,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赚了钱要补贴兄弟,甚至出嫁了也要无条件帮助他们。而哥哥弟弟们,作为既得利益者,不管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他们选择了顺从父母的规则取悦父母。有时候,这些家庭中的女孩甚至也会被潜移默化地认为,无条件地帮扶兄弟是应该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原生家庭的运作机制由内部规则来维系,那么这种机制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

首先,原生家庭的运作机制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使我们的关系,要不过于疏远,要不过于靠近。

举个例子,假如你的丈夫是个上班一族,他每天都早出晚归,回家后也是直接倒头大睡,似乎和你没有过多的亲密互动。这时,你也许会想,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晚回来,会不会是有了外遇?于是,你开始不停给他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来,等他回家后,就开始抱怨他陪伴自己的时间太少,这时候,你已经成为了一个“追逐者”的角色,因为你的丈夫和你不够亲密,你认为他对你的爱不够深,所以对他穷追不舍。

而你的丈夫此时可能会想些什么呢?他每天早早上班,晚上还可能要应酬,工作的压力已经让他十分疲惫,你对他的掌控,更是让他无所适从,因为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时,他也许会选择回避“追逐者”的你,成为一个与你对立的“疏远者”。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突然间不再像以前一样关注他、围着他转,他就会反过来质疑你,思考你是不是因为爱上了其他人,而不再对他穷追不舍。这时候,你的丈夫就会从一个“疏远者”反转成“追逐者”,质问你为什么不再对他那么亲密了。

因而,你们的关系就越发的不健康。总是一方不断要求更亲密,另一方一直尽量疏远,从而爆发争吵。其实不管是“追逐者”,还是“疏远者”,我们每个人选择用哪种方式来维系亲密关系,是深受原生家庭影响。

在每个人大约六到九岁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父母并不能将他们所有的爱给我们,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我们开始向外界寻求关爱,弥补内心的空虚。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东西,我们渴望在伴侣身上找到,尤其是那些在童年时代缺乏关爱的人,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幻想,在脑海里勾画出一个完美伴侣,给他带来充满爱的生活。

他们或者通过舍弃自我,无底线迎合对方,或者指责、逼迫对方,用攻击对方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感情,如果经过种种努力之后,他们发现现实与幻想不符,他们就会感到无比愤怒、痛苦。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发现,他们的不安,是因为童年时期缺乏关爱与安全感引起的,他们想要自己的伴侣去弥补童年的缺憾,但伴侣的疏远却打开了他童年痛苦的阀门。

不仅如此,原生家庭的运作机制还会影响我们处理家庭分歧的方式,使我们陷入顺从、反叛、攻击、断绝关系四个角色中,难以解决问题。

大部分人在寻找伴侣的时候,都倾向于寻找一个与自己合得来的人,以便在组成新家庭的时候减少生活上的摩擦,然而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分歧好像无处不在,小到去哪个餐厅吃饭,垃圾应该谁倒,大到孩子应该去哪个学校上学,在哪里买房,都可能成为争吵的主题。一旦发生了分歧,被要求做出改变的那一方,通常会以四种方式来回应对方,那就是顺从、反叛、攻击、断绝关系。

“顺从者”一般会不惜一切维持家庭的和平,哪怕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一类人性情柔弱,但通常会过于干涉子女,而造成子女无法独立的现象。所以,你的母亲可能温柔贤淑,给你煮饭,为你洗衣服,但你也可能会因此永远也学不会怎么做这些事情。

有顺从,当然也就会有反叛。“反叛者”通常会拒绝家庭成员的建议,以使自己显得特立独行,他们一味与别人反其道而行之,忙着与家庭中的权威作对,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就像一个叛逆期的“大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却不知道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模样。

此外,还有“攻击者”。他们往往将对方看作麻烦的来源,因此会不惜一切改变对方,如果伴侣两人都是攻击者,就会为争夺家庭权利而战,这一类人往往缺乏自信,为了加强自尊,肯定自己,他们往往会逼迫他人与自己持有相同的看法。

例如,书里有提到一对已经结婚二十年的夫妻——贝蒂与亚森。婚后,他们一直处于争吵之中,经常互相指责对方。由于两人都属于“攻击者”的类型,他们认为对方与婚前变化太大,根本不想解决问题,只想发泄情绪。然而,当开始进行婚姻关系咨询、正视这一段婚姻之时,他们发现自己对于分歧的处理分式,源于早先各自的家庭教育,贝蒂在家中是长女,她承担了家中大部分工作,父母对她寄予了十分高的期望,为了激励她不断进步,父母从不夸奖她,这让她形成了极度的完美主义情结,她无法接受任何自己的瑕疵,因此当她一旦面对指责与批评的时候,她都会十分敏感,并奋起反抗,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与他人争夺话语权,从而引发争吵。

而最后一类“断绝关系的人”,一般在家中无法保持自我,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与父母决裂的那个北大学生,他们试图将自己独立起来,但这种独立是一种假象,通过对父母的控诉,反而表现出,他并无法正确、并有效地处理与原生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每个人选择哪种方式解决家庭中的分歧通常是由原生家庭决定的,但是毫无疑问,这四种回应都是无法超越原生家庭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原生家庭的运作机制由内部规则来维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学习了这些规则,而这些内部规则,不但影响了他们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还影响了他们对待家庭分歧的态度,当他们将这些规则带到新组成的家庭或者其他场合的时候,难免与其他持有不同规则的人发生冲突,从而导致矛盾的发生。

3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家庭内部的运行机制,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模式,我们到底在原生家庭中都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在很多家庭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母亲或者父亲为孩子包办一切,他们负责家中所有的家务活,从不让孩子插手,从孩子应该穿什么衣服,孩子应该学什么专业,到孩子应该与什么样的人谈恋爱、结婚,父母一一干涉,导致孩子即便成年之后,也不具备自立的能力,他们不但无法很好地照顾自己的生活,而且丝毫没有主见,在碰到人生大事的时候,他们往往要依靠别人替他们做出决定。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整个人生都需要别人为他负责,这些过度溺爱孩子的父母就是功能过度者,而这些无法从家庭中独立出来的孩子就是功能不足者,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之中,功能过度者与功能不足者应该时刻转换,比如,在厨艺方面,父母教我们怎么做出一道美味可口的菜;在知识方面,我们用自身的学识,哪些菜并没有传统认知所说的那么有营养价值,哪种菜不适合老年人吃。

他们轮流在擅长的领域给出自己的建议,并帮助对方完成某项工作,他们相互独立,只要愿意,他们马上可以从现在的角色解脱出来,然而,如果你的父母不但强制要求你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做菜,还不听你解释什么食材一起煮对身体不好,一意孤行,那这个时候,你的父母既是功能过度者,又是功能不足者。这是两种类型的角色,却是同一个人扮演的,就会使家庭关系陷入了负面的交流之中。

实际上,无论是“功能过度者”,还是“功能不足者”,他们互相依赖,都没有超越原生家庭,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如果那些功能过度,即那些包办一切的父母,发现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不再需要他们时,则会非常痛苦,仿佛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因此他们会加紧控制自己的孩子,以确立自己的地位;而那些功能不足的孩子,如果不及时超越家庭,他们在长大之后就无法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且会以“都是你们不让我做”为理由,给自己开脱。不管是长期作为功能过度者,还是功能不足者,都不是健康的家庭关系。

除了功能过度与功能不足的家庭关系,家庭中还存在着三角关系,这种三角关系中的同盟阵营,阻碍了家人的交流。在一个家庭中,最普遍的三角关系就是父亲、母亲与孩子,但是很少有人能在这三者之间,保持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说,势必会与一方比较亲密,而与另一方疏远一些,亲密的双方往往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剩下的第三个人,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当父母吵架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将孩子牵涉其中,让孩子选择阵营,从而与孩子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另一方,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做法,严重破坏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正常交流,一个人如果不能脱离家庭之中的三角关系,就无法完成自我独立。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就存在着非常多的三角关系,当苏大强与妻子赵美兰生下大儿子苏明哲的时候,赵美兰势必将大部分精力与时间花到大儿子身上,在这个三角关系中,被边缘化的苏大强成了被排斥的那一方。而当二儿子苏明成出生后,他为了与大哥争夺父母的宠爱,学会了奉承父母亲,于是便形成了两子争宠的局面,这样两个儿子与父母亲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三角形。

同样,当小女儿苏明玉出生之后,她并没有受到母亲的重视,于是一直被排斥在外的父亲苏大强会与女儿结成统一战线,试图反抗强势的妻子。在一个大家庭中,会出现许多的三角关系,如果我们想摆脱原生家庭,就必须从这些三角关系中解脱出来,不参与任何一方的斗争,以个体身份与其他人打交道。

那么,这两种关系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通常,家庭之中孩子的出生顺序影响了他们的关系模式。比如,家庭中的长子与长女往往在家庭中,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因此他们大部分人都非常会照顾人,而且有责任心,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他们往往与父母十分相似,当父母的权威遭到弟弟妹妹们的挑战时,他们会站出来维护父母与家庭的传统,但这种责任感往往会使他们成为“完美主义者”,也更加顽固,成为一个家庭的“功能过度者”。

如果一个家庭是长子与长女的结合,最初他们会发现彼此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然而时间一长,他们就会爆发激烈的争吵,来争夺管理家庭的权利。而家庭中最后出生的幼子与幼女,他们在家里地位特殊,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与宠爱,但父母却不会对他们有太大的期望,他们的压力也较小,因此他们往往缺乏自立能力,很难做出恰当的决断,通常会成为家庭中的“功能不足者”,他们更适合创造性的艺术工作,对生活采取冒险进取的态度,喜欢尝试新事物。

而如果一个家庭由幼子与幼女结合,那么他们很可能都对照顾家庭不感兴趣,而且无法耐心地抚育孩子。而那些居于中间出生的子女,往往无法养成独特的个性,个体身份感也不是很强,难以进行恰当的描述,比较容易养成不自信甚至卑微的性格。例如《请回答1988》里的女主角德善也是这样,作为二女儿,她学习不如姐姐成宝拉,又不如弟弟成余晖受宠。每次母亲分鸡蛋,都轮不上她。所以,她一方面很大大咧咧,很懂事说自己不爱吃鸡蛋,爱吃豆子。日常生活中,很逗长辈和家人朋友的开心。另一方面,她又很卑微,不敢相信有人会给她过度关注的爱,总是会错情,也表错意。而且中间出生的子女的性格,还会受到家庭中“三角关系”的影响,他们会与出生相近的兄弟姐妹结成一个小团体,从而互相影响。

在老舍《四世同堂》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以祈老太爷为首的祈家四代,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北平。然而北平沦陷之后,正值壮年的三个孙子面对国难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长子祁瑞宣维护着整个家族的荣誉与稳定,他渴望出去参加斗争,但照顾家族的重担压在他身上,他无法抛弃他的爷爷,父母和儿女。这种无力感让他深陷痛苦之中,即便后来他的父亲被日本人逼死,女儿因为日本人抢走粮食而饿死,他仍然无法下定决心走出家庭。因为他是典型的维护家庭秩序的人,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功能过度者”。

相反,最小的儿子祁瑞全在战争打响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离家出走,参加了抗日斗争,并劝告大哥也加入他们的阵营,属于喜欢反叛、尝试新事物的人。而二儿子瑞丰既没有大哥的责任,也没有弟弟的冲劲,他到处与汉奸结交,妄想做一个大官,在家中出人头地,引起家人的注重与关注,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家庭中的“功能不足者”。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原生家庭中两种主要的关系模式:那就是功能过度者与功能不足者的关系模式,和双方结盟对抗第三方的三角关系模式,这两种关系模式都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并且,这些关系模式的形成,通常受到孩子出生顺序的直接影响。

4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原生家庭的运作机制,以及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关系,那么最后,我们就来讲讲,我们要如何超越原生家庭,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

有许多人觉得原生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它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很难超越原生家庭,将自己成功地从家庭中分化出来。是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巨大,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先转变思维,那就是性格是每个人自己塑造的,家人提供的只是环境,他们根本无法决定你对这个环境的态度,家庭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为你的性格形成负责,你需要为你自己负责,即便你无法改变你的家庭,但你可以改变你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能超越原生家庭。

如果我们想超越原生家庭,那么你就应该先要充分认识你的原生家庭,绘制家族图谱。很多人会觉得,绘制图谱是什么鬼?那是封建社会干的吧?这也太奇怪了,我对我的原生家庭很了解啊。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我们对原生家庭中的成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了解。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试着绘制一张家族图谱,这张图谱应该包括家庭成员的姓名与年龄,他们每个人的出生日期,如果已经去世,那么加上逝世的日期,还有他们结婚或离婚的日期,至少涵盖三代人。绘制好之后,复印几份寄给你的家庭成员,让他们确认一下是否有任何错误之处,如果有补充的地方,那么可以让他们帮忙补上。不要忽略那些被家人长期“忽略”或者“驱逐”的家庭成员。比如,那些因为与父母长期不合而离家出走,或者彻底与父母断绝关系的孩子,他们往往是了解家族的突破口。

第二步,联系一下你的家庭成员,和他们聊一聊,不要觉得你们生活在一起就会对对方有足够的了解,实际上,每个人出生的时间不同,必然处于家庭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他未必与你的观点相同。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步,无论他们用什么语言来描述你的家庭,以及其中的成员,都是带着他个人的理解,也许并非事实真相。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家庭中的“潜规则”,有许多话我们避免讨论,难以开口,所以公开联系家庭成员并当面讨论家庭关系,一开始未免让人觉得尴尬,但实际上家庭成员非常愿意且乐于与你聊聊家中的事情。

本书的作者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从没有见过父亲,他为了不让母亲尴尬,一直都避免讨论到父亲。直到他成年之后开始研究原生家庭,他便写信询问自己的母亲,关于亲生父亲的一切。结果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母亲给他回了整整好几页纸来讨论他的父亲,并说道:我还以为你永远都不会问我了呢。

那么,当前两步完成之后,就开始创建一部包括三代人的“家庭编年史”,看看当时的大环境对于你的家庭成员有什么影响。比如,你的家人是否经历过“经济危机”,或者其他的政治、经济大事,它对你们家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只有你对整个大家族,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有所了解,你才能知道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在对我们的家庭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我们就需要了解自己家庭的内部运作机制,正如第一部分所讲的那样,一个家庭的运作是由内部规则来维系的。

发现这些运作规则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掘家庭中的主要三角关系,用笔在你所绘制的家谱之上,标注出三角关系。比如,你可以研究你母亲的原生家庭,她与你的外祖母、外祖父哪个比较亲密,在这个三角形中,你的母亲是处于被排斥的那一方,还是被拉拢同盟的一方。

如果你的母亲没有从家庭三角关系中走出来,那么她就没有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这一定会对你有所影响。你也可以研究你兄弟姐妹的出生顺序、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在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功能过度者还是功能不足者,他们是如何处理家庭中的分歧的。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找出家谱中五个主要的三角关系进行研究,然后亲自拜访你的家庭成员,确认你前面的研究是否正确。无论你的家庭成员给你讲述了什么故事,对家庭持有什么样的观点,都不要指责他,与他发生争吵。因为他们对家庭的认识与你不同,你要做的是作为第三者客观观察你的家庭,不要带着主观意愿与他们争辩,经过这一切之后,你就会以一种全新的、更开阔的视野来重新认识你的家庭,以及你在这个家庭中的角色。

一旦我们了解了家庭的运作机制,和我们自己在家庭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实现从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所谓自我分化,就是从家庭的这些三角关系中脱离出来。

在这一步骤中,要记住,你的责任是改变自己,即改变你对原生家庭的态度和对家庭中发生事件的反应,并不包括改变你的父母和其他的家庭成员,你无法改变他人,你只需要保持自我,达到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的目的。

要知道,一个真正超越原生家庭的人,是一个在与家庭成员保持亲密关系的前提下,实现做自己的人,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用过度考虑别人的想法,那些与原生家庭“一刀切”断绝联系的行为,并不是超越原生家庭的正确典范。

当然,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分化成功”的人,但是我们必须尽力使自己做到最好。下面两个方法可以引导我们从原生家庭分化出来。

首先,我们要抛弃“关系导向性”,专注于“目标导向性”。

什么叫关系导向性,就是说有这个特征的人。他们总喜欢在情感上依赖他人,把精力花在人际关系之上,以此获得他人认可,却忽略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目标导向性的人则完全相反,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可以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真我”显示出来的时候,人际关系往往会更加愉快。因此,要保持自我,不要为了实现良好的关系,而错过表达自我想法的机会。

除了这个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区分想法与感受,从而引导自己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如果有人说,“我觉得他会拒绝我。”“我觉得他会骂我。”“我觉得他会讨厌我。”,这就是典型的想法,是对别人行为的解读。

但如果有人说,“当你不同意我的意见时,我感到自己被抛弃了”,这才是感受。无法区分这两点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错误判断当成事实,不要使用“我觉得”句型,它会使你陷入错误的判断,从而拒绝做出任何实际行动来改善状况,使用“我认为”,清楚明白地向他人表达你的看法。

当你谨记这两点,开始试着表达自己,不再被错误的想法所迷惑,慢慢地你就会达到分化的目的。

当然,随着你在家庭中角色的变化,其他家庭成员一定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对你进行攻击或者批评,甚至威胁你。但不要放弃,你的态度应该是: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做出的改变,但这是我需要做出的改变,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这样做会让我变得更好。对于别人的攻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与他人争吵,如果你一直保持这种立场,那么他们最终会适应你的改变。为了维系家庭运作,他们会重新调整家庭中的运作机制。

通过这一步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想要超越原生家庭的第一步需要先对自己的家庭有深入的了解,绘制出家庭图谱;接下来,通过研究家庭关系,发现你在家庭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我们需要不断与家族成员进行磨合,设立自己的目标,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成功地从原生家族中分化出来。

5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了我们呢?我们能否成功超越原生家庭,分化出独立的自我,不再受家庭影响的束缚呢?

《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里,作者从三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原生家庭的相关内容。首先,我们了解到,原生家庭是靠内部规则来运作的,这些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个人。其次,由于在家庭中出生的顺序不一,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人在原生家庭中处于不同的关系模式之中。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原生家庭虽然强大,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足够了解我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找到与家人的相处之道,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5,898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401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058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39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382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19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06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70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64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15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47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26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30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0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75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683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87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