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升初中,那是顺其自然的,没有考试排名,没有学区划分,就是家庭有条件去读书,没有条件在家务农,但务农参加生产队劳动,拿工分有年龄限制,要年满18周岁的11月21日开始可以参加劳动,对于一个刚刚成年的人,也是一件新奇的事情,尽管18岁没有像现在那样有模有样的成人礼,但我们还是期待中的幸福。
我进入初中在本村是没有,大概教室不够用,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因为那时胆子小,也不会了解清楚,只是听大人说,我们村大,人口多,小孩多,没有计划生育的控制,所以要去距离我们家3公里外的敦郎张去就读,走路上学,学校也破破烂烂的,有小学和初中,初中只有我们一个班,是临时借用,老师是二个男性代课老师,一个教数学,一个教体育,班主任是公办老师,任语文课,抱着儿子还不会走路的儿子给我们上课,上海人,老公是公务员,其他也不记得了,大概读了一个学期后,回到自己村去读书了,扩班和学校改造好了,也有更多的老师了,这个时候大家才正式认真读书了。
那时代课老师是普遍的,有的代课老师通过资格考试又去进修学习后,成为公办老师,普通话都不怎么讲的,所以我的普通话都是自学的,怎么学呢?就是听别人讲,我再去新华字典里核对一下,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翘舌音?什么叫平舌音!什么后鼻音、前鼻音?等等,但有一点,我始终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年年班长,号召力强,被很多老师喜欢,也成为一个小老师,跟老师互动多,越优秀,这是我在初中时的一块金字招牌!
但这个时候的生活,影响我一生穿着打扮的是“知识青年”!我们家和邻居小伯伯家是一个四合院差不多,是我爷爷的兄弟一起,我们是第三代了,中间有一个厢房是公用的,其他一分为二,但小伯伯家人少,我们有6个兄弟姐妹,没有多余的房子,小伯伯他们专门有一间是给知识青年住的,他们也是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下放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主题,他们城里人叫“支农”去。所以小伯伯家不知道来住过一代一代的支农青年,我们跟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
由于我妈妈客情好,人又大气、善良,烧的菜很好吃,深得他们喜爱,跟我们关系非常好,来的人都是杭州人,讲话一套一套,其中有一个女生,叫方水英,印象深刻,她来支农时应该是刚刚高中毕业,也是一个小姑娘,胆子小,经常叫我陪她睡觉的,我也活泼可爱,喜欢城里人的梳妆打扮,白天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晚上一起聊天,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男朋友来了,这让我们农村里的人,大吃一惊,我们这里的风俗,没有结婚是不能住一起的,然后有人问她,她会说,我们不睡在一起的,坐着的,想想很可笑的事情,说明农村人淳朴、老实,最大的问题是封建思想!
所以我进入青春期后,知道自己怎么打扮才是最漂亮的,喜欢大气、素雅、简单,就是和同村同龄人的气质完全不一样的,自我感觉非常好,是她们影响了我对城里生活的向往,后来自己的目标就是如何努力奋斗跳出农门!成了我一生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