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1. 线性回归总结
2. 正则化
3. 逻辑回归
4. Boosting
5. Adaboost算法
模型来源
提升算法是常用的有效的统计学习算法,属于迭代算法,它通过不断地使用一个弱学习器弥补前一个弱学习器的“不足”的过程,来串行地构造一个较强的学习器,这个强学习器能够使目标函数值足够小。从优化的角度分析,与一般的在参数空间搜索最优解的学习算法(如神经网络)类似,Boosting也是一个迭代搜索,且最优的算法,不同的是,它的搜索空间是学习器空间,或说函数空间(Function space),它的搜索方向是构造不断完善的强学习器,以达到目标函数(或说误差函数)足够小的目的。 Bagging也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习方法,两者经常放在一起对比,它们不同的是,Bagging将在Bootstrap采样得到的不同训练子集上的弱学习器的结果综合考虑,各个弱学习器的构建过程是并行的。而Boosting是通过串行地不断迭加弱学习器形成一个强学习器,是学习模型的提升过程。此外,Boosting迭代在降低训练误差的同时,使模型预测的确信度(margin)不断提高,是它获得较好泛化能力的主要原因,而Bagging主要是通过平均来降低模型的方差(variation).
example
为说明Boosting的主要过程,下面举一个简化的例子。 假设训练数据集为(x1,y1),(x2,y2),...,(xn,yn)我们的任务是寻找使这个回归问题的均方误差最小的模型F(x). 如果已经有一个初始的模型f,且f(x1)=0.8,但y1=0.9 ,f(x2)=1.4,但y2=1.3 …显然f是不完美的,我们可以采用不断完善f的方式,如不断在f的基础上增加模型(如决策树)h,即:f(x)←f(x)+h(x),使f 趋于F. 我们希望:
f(x1)+h(x1)=y1 ====> h(x1)=y1−f(x1)
f(x2)+h(x2)=y2 ====> h(x2)=y2−f(x2)
... ====> ...
f(xn)+h(xn)=yn ====> h(xn)=yn−f(xn)
然而恰好满足上式的h可能不存在,但我们总可以找到使残差yi−f(xi)变小的h. 上述过程等价于拟合如下数据集:
(x1,y1−f(x1))
(x2,y2−f(x2))
...
(xn,yn−f(xn))
上述一次叠加h的过程就是Boosting的一次迭代。要使f足够接近F一般需要多次迭代。
依据损失函数的不同具体分类有:
链接:关于AdaBoost的算法推导
Gradient Boosting
和Adaboost不同,Gradient Boosting 在迭代的时候选择梯度下降的方向来保证最后的结果最好。
损失函数用来描述模型的“靠谱”程度,假设模型没有过拟合,损失函数越大,模型的错误率越高
如果我们的模型能够让损失函数持续的下降,则说明我们的模型在不停的改进,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损失函数在其梯度方向上下降。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 import ensemble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from sklearn.utils import shuffle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squared_error
#########################################
# Load data
boston = datasets.load_boston()
X, y = shuffle(boston.data, boston.target, random_state=13)
X = X.astype(np.float32)
offset = int(X.shape[0] * 0.9)
X_train, y_train = X[:offset], y[:offset]
X_test, y_test = X[offset:], y[offset:]
########################################
# Fit regression model
params = {'n_estimators': 500, 'max_depth': 4, 'min_samples_split': 1,
'learning_rate': 0.01, 'loss': 'ls'}
clf = ensemble.GradientBoostingRegressor(**params)
clf.fit(X_train, y_train)
mse = 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clf.predict(X_test))
print("MSE: %.4f" % mse)
Adaboost
Adaboost 迭代算法就3步:
- 初始化训练数据的权值分布。如果有N个样本,则每一个训练样本最开始时都被赋予相同的权值:1/N。
- 训练弱分类器。具体训练过程中,如果某个样本点已经被准确地分类,那么在构造下一个训练集中,它的权值就被降低;相反,如果某个样本点没有被准确地分类,那么它的权值就得到提高。然后,权值更新过的样本集被用于训练下一个分类器,整个训练过程如此迭代地进行下去。
- 将各个训练得到的弱分类器组合成强分类器。各个弱分类器的训练过程结束后,加大分类误差率小的弱分类器的权重,使其在最终的分类函数中起着较大的决定作用, 而降低分类误差率大的弱分类器的权重,使其在最终的分类函数中起着较小的决定作用。换言之,误差率低的弱分类器在最终分类器中占的权重较大,否则较小。
给定一个训练数据集T={(x1,y1), (x2,y2)…(xN,yN)},yi属于标记集合{-1,+1},Adaboost的目的就是从训练数据中学习一系列弱分类器或基本分类器,然后将这些弱分类器组合成一个强分类器。
Adaboost的算法流程如下:
步骤1. 首先,初始化训练数据的权值分布。每一个训练样本最开始时都被赋予相同的权值:1/N。
步骤2. 进行多轮迭代,用m = 1,2, ..., M表示迭代的第多少轮
a. 使用具有权值分布Dm的训练数据集学习,得到基本分类器(选取让误差率最低的阈值来设计基本分类器):
b. 计算Gm(x)在训练数据集上的分类误差率
由上述式子可知,Gm(x)在训练数据集上的误差率em就是被Gm(x)误分类样本的权值之和。
c. 计算Gm(x)的系数,am表示Gm(x)在最终分类器中的重要程度(目的:得到基本分类器在最终分类器中所占的权重):
由上述式子可知,em <= 1/2时,am >= 0,且αm随着em的减小而增大,意味着分类误差率越小的基本分类器在最终分类器中的作用越大。
d. 更新训练数据集的权值分布(目的:得到样本的新的权值分布),用于下一轮迭代
使得被基本分类器Gm(x)误分类样本的权值增大,而被正确分类样本的权值减小。就这样,通过这样的方式,AdaBoost方法能“重点关注”或“聚焦于”那些较难分的样本上。
其中,Zm是规范化因子,使得Dm+1成为一个概率分布:
**步骤3. **组合各个弱分类器
从而得到最终分类器,如下:
#################################################
Adaboost的一个例子
下面,给定下列训练样本,请用AdaBoost算法学习一个强分类器。
求解过程:初始化训练数据的权值分布,令每个权值W1i = 1/N = 0.1,其中,N = 10,i = 1,2, ..., 10,然后分别对于m = 1,2,3, ...等值进行迭代。
拿到这10个数据的训练样本后,根据 X 和 Y 的对应关系,要把这10个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1”,一类是“-1”,根据数据的特点发现:“0 1 2”这3个数据对应的类是“1”,“3 4 5”这3个数据对应的类是“-1”,“6 7 8”这3个数据对应的类是“1”,9是比较孤独的,对应类“-1”。抛开孤独的9不讲,“0 1 2”、“3 4 5”、“6 7 8”这是3类不同的数据,分别对应的类是1、-1、1,直观上推测可知,可以找到对应的数据分界点,比如2.5、5.5、8.5 将那几类数据分成两类。当然,这只是主观臆测,下面实际计算下这个具体过程。
迭代过程1
对于m=1,在权值分布为D1(10个数据,每个数据的权值皆初始化为0.1)的训练数据上,经过计算可得:
阈值v取2.5时误差率为0.3(x < 2.5时取1,x > 2.5时取-1,则6 7 8分错,误差率为0.3),
阈值v取5.5时误差率最低为0.4(x < 5.5时取1,x > 5.5时取-1,则3 4 5 6 7 8皆分错,误差率0.6大于0.5,不可取。故令x > 5.5时取1,x < 5.5时取-1,则0 1 2 9分错,误差率为0.4),
阈值v取8.5时误差率为0.3(x < 8.5时取1,x > 8.5时取-1,则3 4 5分错,误差率为0.3)。
可以看到,无论阈值v取2.5,还是8.5,总得分错3个样本,故可任取其中任意一个如2.5,弄成第一个基本分类器为:
上面说阈值v取2.5时则6 7 8分错,所以误差率为0.3,更加详细的解释是:因为样本集中
0 1 2对应的类(Y)是1,因它们本身都小于2.5,所以被G1(x)分在了相应的类“1”中,分对了。
3 4 5本身对应的类(Y)是-1,因它们本身都大于2.5,所以被G1(x)分在了相应的类“-1”中,分对了。
但6 7 8本身对应类(Y)是1,却因它们本身大于2.5而被G1(x)分在了类"-1"中,所以这3个样本被分错了。
9本身对应的类(Y)是-1,因它本身大于2.5,所以被G1(x)分在了相应的类“-1”中,分对了。
从而得到G1(x)在训练数据集上的误差率(被G1(x)误分类样本“6 7 8”的权值之和)e1=P(G1(xi)≠yi) = 30.1 = 0.3*。
然后根据误差率e1计算G1的系数:
值得一提的是,由权值更新的公式可知,每个样本的新权值是变大还是变小,取决于它是被分错还是被分正确。
即如果某个样本被分错了,则yi * Gm(xi)为负,负负得正,结果使得整个式子变大(样本权值变大),否则变小。
第一轮迭代后,最后得到各个数据新的权值分布D2= (0.0715, 0.0715, 0.0715, 0.0715, 0.0715, 0.0715,0.1666, 0.1666, 0.1666, 0.0715)。由此可以看出,因为样本中是数据“6 7 8”被G1(x)分错了,所以它们的权值由之前的0.1增大到0.1666,反之,其它数据皆被分正确,所以它们的权值皆由之前的0.1减小到0.0715。
分类函数f1(x)= a1G1(x) = 0.4236G1(x)。
此时,得到的第一个基本分类器sign(f1(x))在训练数据集上有3个误分类点(即6 7 8)。
从上述第一轮的整个迭代过程可以看出:被误分类样本的权值之和影响误差率,误差率影响基本分类器在最终分类器中所占的权重。
迭代过程2
对于m=2,在权值分布为D2 = (0.0715, 0.0715, 0.0715, 0.0715, 0.0715, 0.0715, 0.1666, 0.1666, 0.1666, 0.0715)的训练数据上,经过计算可得:
阈值v取2.5时误差率为0.16663(x < 2.5时取1,x > 2.5时取-1,则6 7 8分错,误差率为0.16663),
阈值v取5.5时误差率最低为0.07154(x > 5.5时取1,x < 5.5时取-1,则0 1 2 9分错,误差率为0.07153 + 0.0715),
阈值v取8.5时误差率为0.07153(x < 8.5时取1,x > 8.5时取-1,则3 4 5分错,误差率为0.0715*3)。
所以,阈值v取8.5时误差率最低,故第二个基本分类器为:
面对的还是下述样本:
很明显,G2(x)把样本“3 4 5”分错了,根据D2可知它们的权值为0.0715, 0.0715, 0.0715,所以G2(x)在训练数据集上的误差率e2=P(G2(xi)≠yi) = 0.0715 * 3 = 0.2143。
计算G2的系数:
D3 = (0.0455, 0.0455, 0.0455, 0.1667, 0.1667, 0.01667, 0.1060, 0.1060, 0.1060, 0.0455)。被分错的样本“3 4 5”的权值变大,其它被分对的样本的权值变小。f2(x)=0.4236G1(x) + 0.6496G2(x)此时,得到的第二个基本分类器sign(f2(x))在训练数据集上有3个误分类点(即3 4 5)。
迭代过程3
对于m=3,在权值分布为D3 = (0.0455, 0.0455, 0.0455, 0.1667, 0.1667, 0.01667, 0.1060, 0.1060, 0.1060, 0.0455)的训练数据上,经过计算可得:
阈值v取2.5时误差率为0.10603(x < 2.5时取1,x > 2.5时取-1,则6 7 8分错,误差率为0.10603),
阈值v取5.5时误差率最低为0.04554(x > 5.5时取1,x < 5.5时取-1,则0 1 2 9分错,误差率为0.04553 + 0.0715),
阈值v取8.5时误差率为0.16673(x < 8.5时取1,x > 8.5时取-1,则3 4 5分错,误差率为0.16673)。
所以阈值v取5.5时误差率最低,故第三个基本分类器为:
依然还是原样本:
此时,被误分类的样本是:0 1 2 9,这4个样本所对应的权值皆为0.0455,
所以G3(x)在训练数据集上的误差率e3= P(G3(xi)≠yi) = 0.04554* = 0.1820。
计算G3的系数:
更新训练数据的权值分布:
D4 = (0.125, 0.125, 0.125, 0.102, 0.102, 0.102, 0.065, 0.065, 0.065, 0.125)。被分错的样本“0 1 2 9”的权值变大,其它被分对的样本的权值变小。
f3(x)=0.4236G1(x) + 0.6496G2(x)+0.7514G3(x)
此时,得到的第三个基本分类器sign(f3(x))在训练数据集上有0个误分类点。至此,整个训练过程结束。
现在,咱们来总结下3轮迭代下来,各个样本权值和误差率的变化,如下所示(其中,样本权值D中加了下划线的表示在上一轮中被分错的样本的新权值):
训练之前,各个样本的权值被初始化为D1 = (0.1, 0.1,0.1, 0.1, 0.1, 0.1, 0.1, 0.1, 0.1, 0.1);
第一轮迭代中,样本“6 7 8”被分错,对应的误差率为e1=P(G1(xi)≠yi) = 3*0.1 = 0.3,此第一个基本分类器在最终的分类器中所占的权重为a1 = 0.4236。第一轮迭代过后,样本新的权值为D2= (0.0715, 0.0715, 0.0715, 0.0715, 0.0715, 0.0715, 0.1666, 0.1666, 0.1666, 0.0715);
第二轮迭代中,样本“3 4 5”被分错,对应的误差率为e2=P(G2(xi)≠yi) = 0.0715 * 3 = 0.2143,此第二个基本分类器在最终的分类器中所占的权重为a2 = 0.6496。第二轮迭代过后,样本新的权值为D3 = (0.0455, 0.0455, 0.0455, 0.1667, 0.1667, 0.01667, 0.1060, 0.1060, 0.1060, 0.0455);
第三轮迭代中,样本“0 1 2 9”被分错,对应的误差率为e3= P(G3(xi)≠yi) = 0.04554 = 0.1820,此第三个基本分类器在最终的分类器中所占的权重为a3* = 0.7514。第三轮迭代过后,样本新的权值为**D4 **= (0.125, 0.125, 0.125, 0.102, 0.102, 0.102, 0.065, 0.065, 0.065, 0.125)。
从上述过程中可以发现,如果某些个样本被分错,它们在下一轮迭代中的权值将被增大,反之,其它被分对的样本在下一轮迭代中的权值将被减小。就这样,分错样本权值增大,分对样本权值变小,而在下一轮迭代中,总是选取让误差率最低的阈值来设计基本分类器,所以误差率e(所有被Gm(x)误分类样本的权值之和)不断降低。
综上,将上面计算得到的a1、a2、a3各值代入G(x)中,G(x) = sign[f3(x)] = sign[ a1 * G1(x) + a2 * G2(x) + a3 * G3(x) ],得到最终的分类器为:
G(x) = sign[f3(x)] = sign[ 0.4236G1(x) + 0.6496G2(x)+0.7514G3(x) ]。
2 Adaboost的误差界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知,Adaboost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减少训练误差e,直到各个弱分类器组合成最终分类器,那这个最终分类器的误差界到底是多少呢?
事实上,Adaboost 最终分类器的训练误差的上界为:
下面,咱们来通过推导来证明下上述式子。
当G(xi)≠yi时,yif(xi)<0,因而exp(-yif(xi))≥1,因此前半部分得证。
关于后半部分,别忘了:
整个的推导过程如下:
这个结果说明,可以在每一轮选取适当的Gm使得Zm最小,从而使训练误差下降最快。接着,咱们来继续求上述结果的上界。
对于二分类而言,有如下结果:
。
继续证明下这个结论。
由之前Zm的定义式跟本节最开始得到的结论可知:
可先由e^x和1-x的开根号,在点x的泰勒展开式推出。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取γ1, γ2… 的最小值,记做γ(显然,γ≥γi>0,i=1,2,...m),则对于所有m,有:
这个结论表明,AdaBoost的训练误差是以指数速率下降的。另外,AdaBoost算法不需要事先知道下界γ,AdaBoost具有自适应性,它能适应弱分类器各自的训练误差率 。
最后,Adaboost 还有另外一种理解,即可以认为其模型是加法模型、损失函数为指数函数、学习算法为前向分步算法的二类分类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