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说:“我去过很多地方,却只遇到过很少的我们。”
是啊,一个人可以去很多地方,看很多风景,遇到很多人,但最终都只能遇到很少的“我们。”
1.
一年前的我,也以为在路上就可以遇到心性上的“同路人”。可到头来,也还是应了周冬雨在《七月与安生》的那句,“来往都是过客。”
我也害怕过孤独,但理智和现实都告诉我,孤独是用来享受的。我也是用了很久很久,才真正开始享受孤独。
在杭州的龙井村,背着重重的行李,走在寂静无一人的山坡上,还要推着好不容易找到的共享单车。或许是傻到了极点,才会误入电子地图指引的歧途。与此同时,还有着人生地不熟,孤身一人的担忧。
可是当我爬上山顶,骑着车一路狂飙下山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一切似乎都值得。混杂着树叶清香的风似乎要把带到天上去了,汗水似乎在一瞬间蒸发。
那一刻,脑子里什么都没有想,脸上的笑只有山间的林木能看到。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高峰体验”,那么,我一定是体验过了。
唯一遗憾得是,那种是一种孤独的快乐。而快乐是需要分享的,即使是孤独的快乐。不过,若是多一人,我恐怕体会不到这种快乐了。因为大概没有人会像我一样,爬一座不知名的山,没有目的地乱走。误入了歧途,也还要一直走下去。
一个人的确容易迷失,但一个人,也更能享受一些意外的惊喜。
孤独的旅行,这应该是我大学做过的“最好事件”之一。旅行中的我,勇敢,执着,独立,坚强,自由。直到现在,我依旧喜欢那样的自己。
不过我已经很久没有旅行了,因为我发现追逐自由的代价是疲惫,而极致的自由意味着极致的孤独。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说,人活得不幸福,有两个原因,一是痛苦,二是厌倦。一定程度上,旅行让我得以从痛苦中解脱,但我也终究是厌倦了。
2.
最近一次旅行是今年年初,一个人辗转去了云南。
这一次,我依旧骑车,没有目的地穿梭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可这一次,即使耳朵里播放着伴我走过无数孤独路途的赵雷、尧十三,即使抬眼便能见到我从不会厌倦的白云蓝天,即使可以大着胆子把车速控制在风足以舒爽的程度,我却第一次厌倦了。厌倦了奔波劳累,也厌倦了孤身一人。
我会想,若是自己消失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恐怕没有人知道我曾经来过,又为何而来。一个人躺在宾馆床上的时候,开着电视,也开着音乐,那一刻我孤独极了。
第二天赶火车去大理,结果大清早压坏了眼镜。附近没有眼镜店,所以只能像“瞎子”一样拎着重重的行李箱过长长的天桥;一边拎着包,一边扶着破损的眼镜寻找检票口。那样的我,一定狼狈极了。若是身边有一个人,一路也不会这么辛酸了吧。
后来去了大理,在那里待了差不多一个月,可是我没有去看著名的洱海、崇圣寺三塔。唯一一次去风景点,是佛教圣地鸡足山。没去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佛教之地。在内心深处,我是不信佛的。所以当同路者都去求签的时候,我只是坐在阳光下,看着那些圣徒,羡慕着他们的信仰与虔诚。
那日,我还是在佛前许了愿,其中之一便是希望自己不要一直孤独下去。因为不信佛,所以也不怕不灵,但心中的这一份期望倒是真的。
3.
如今,我享受过孤独的乐,也经历孤独的苦,厌倦孤独,却也一直孤独。但我想,一定要找到这样一个灵魂,至少可以减缓部分的孤独。
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宿命,但至少至少,该有一个灵魂,不让自己觉得那么孤独。即使那个灵魂,和自己一样堕落迷茫,一样残损不堪。
黑塞在《荒原狼》写过这样一段话:“因为我和你是一类人。我也像你那样孤独,一样不热爱生活,一样没办法爱上任何人,包括我自己。我没有办法严肃地去看待生活,没办法认真地对待他人和自身。世间总是有那么极少数的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和粗鄙,却又不甘心地想要更好的生活。”
是啊,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很忙,都很焦虑,也都很孤独。可是如果可以,没有人会愿意一直孤独吧。
民国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在写给妻子宋清如的信中说:“我们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们对于彼此都是世上最重要的人。”
如果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孤独者,但至少该有一个人,能让你不那么孤独。
为了更好地活着,每一个人都该努力去寻找一个不让自己那么孤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