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妈后的你,跟当年你的妈妈有哪些不同?
- 你是凯丁吗?
- 不,我是赛尔瑞斯!
- 啊哈!那可是相当的不同呐!
~~~~~~时间分割线—XX年前~~~~~~~
【别人家的娃VS自己家的娃】
在我妈那个年代,存在一种娃,他们知书达礼,活泼可爱,成绩优秀,自信独立。他们,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娃”。
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几件事情:
#打招呼#
当年和老妈走在路上,迎面走来一个陌生阿姨,阿姨热情地打招呼:“哎哟,都长这么大啦!”老妈:“快叫阿姨,你小时候的衣服都是阿姨家的小姐姐送给你穿的。”我:“阿姨!”老妈:“大声点!”
阿姨走后…
老妈:“你这孩子,叫个人声音跟蚊子似的,谁听得见啊?你看隔壁XXX声音又响叫得又清楚,你看看人家……”
#坐公交车#
老妈:“妈妈去买票,你看到位子先坐下。”
我:“哦……”
老妈:“刚刚明明有个位置干嘛不去坐啊?这孩子,脑子一点也不活络,你看看人家XXX…”
#考试成绩#
我:“妈妈,今天的数学卷子要签名。”
老妈:“80分?现在就考80分你以后怎么办?你就是一点也不要读书,天天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你看看人家XXX,读书多用心!一点都不让家长操心!”
【“伪”科学 VS “真”科学】
我们的妈妈被誉为是遵循“传统”文化的一代人,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我们发现很多他们当年所谓的“传统”只是“伪”科学的变脸。通常它们都隐藏的很好,如果你敢质疑,它们会告诉你:“你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你现在不是很好吗?”
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喂养篇-- 吃XXX就不会XXX”
关于我小时候的喂养,真的是想不起来了。唯一还有印象的是,老妈经常会说“吃XXX蔬菜,不会近视”,“吃XXX,皮肤会好”等等诸如此类。但是,该近视还是近视,该长痘还是长痘啊……
当然啦,做为妈妈,现在我也明白,那是当妈妈的哄小孩养成不挑食习惯的惯用伎俩。
#教育篇—画画#
小时候我在画画,画一个小女孩。当我给她的鞋子涂上了绿色的颜色时,老妈问我:“哪有鞋子是绿色的?你看到过绿色的鞋子吗?”
这件事情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烙印,有一次和我妈聊起教育的时候我又说起了这件事。我耿耿于怀地说:“现在什么颜色的鞋子没有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家做不到…”而老妈早就忘记这个茬了……
【贴标签VS撕标签】
如果在老妈那个年代就有关于教育和亲子的课程的话,现在的我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内向#
小时候的我算是比较内向的小孩,休息天喜欢呆在家里玩自己的玩具,看自己的书,不喜欢去外面玩。有时候有小伙伴来敲我家门叫我出去玩,我都会婉转地拒绝。老妈就会给我贴上“内向”,“闯不出去”,“胆子小”,“没用”等标签。
#笨#
我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教导我要“先人后己,团结友爱”。我是个很“听话”的小孩,所以一有好玩的,好吃的我都是先分给其他小朋友。等分完后,才会意识到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有时候会委屈地一个人哭起来。而每当这个时候,几乎听不到什么安慰的话,取而代之的是“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
有一段时间,我真的觉得自己很笨。
~~~~~~时间分割线——XX年后~~~~~
时光荏苒,转眼我也成了妈。
经过了时间洗礼,受过了高等教育,我又有什么不同呢?
【别人家的娃VS自己家的娃】
我的女儿今年3岁,正处于一个“天使”与“恶魔”合体的年龄。但无论她的表现如何,我既不会拿别人的“好”与她的“坏”做比较,更不会拿她的“好”去与别人的“坏”来炫耀。
我所关心的不是她的行为,而是导致她产生如此行为的原因。饿了?困了?伤心了?委屈了?生气了?缺爱了?了解之后,引导孩子表达出来。
【“伪”科学 VS “真”科学】
基于我从小比较“懂事听话”的性格,从孩子出身到现在的喂养和教育,如果传统的方法是正确的,我会沿用,但如果已被证实为伪科学的话,我也会毫不犹豫地与它SAY BYE BYE
至于教育,我爱极了女儿的无限想象力。什么“鸡骨头像小提琴的弓”,“以后长大了要喝三角形咖啡”,“太阳下山是因为饿了回家吃饭去了”……这么美好的想象,这么有爱的画面,我怎么忍心去破坏呢?至于其中的科学道理,根本不用担心,她学得比我们快。
【贴标签VS撕标签】
比起给孩子“贴标签”我更倾向于去发现事情的本质。“不愿意叫人”不等于“内向”,“爱摔东西”不等于“暴力倾向”,“一说就哭”不等于“心理承受能力差”……
有时候,我们喜欢拿成成人的“有色”放大镜去放大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真相,殊不知,所有的“表象”都是源于他们的“需要”。
不愿意叫人时,也许他们只是累了困了;摔东西时他们只是想引起一直在看手机的爸爸的注意;一说就哭可能是做了什么事被人误会了心里委屈……
好啦,这篇看似“苦大仇深,声嘶力竭”的对比性文章的目的并不在于突出现在的妈妈思想境界有多么的崇高,也不是为了衬托出当年咱妈的教育有多么的失败。
从某种角度来说,“妈妈”也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背景下“产出”的妈妈也不同。老是拿“想当年”和“现如今”来对比就如同“奶奶不相信如今的手表能打电话”是一个道理。
但是,有了这样的比较,我们将从一个更广的角度和视野去反观我们的过去,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好现代发达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努力把自己提升成想要成为的“妈妈”的样子。
谨以此篇不成熟的文章献给不同年代的妈妈们,与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