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这个词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和婊这个字联系在一起了。这两者放在一起,真的太刺眼了。
这个词高频率出现在网上评论区和弹幕区,特别是在某人对他人或者其他动物的遭遇表示同情时。
类似“怎么可以吃兔兔呢?兔兔这么可爱,麻烦多加点辣椒。”、“香锅牛蛙真好吃,一大波圣母婊即将来临。”之类的抖机灵评论总是引人关注。
说出这种话的人真的比别人高尚吗?他们更加真实不做作吗?
我们先来说说另一个问题吧,关于虚伪的君子和名目张胆的小人,到底哪一个更可恶?
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
假如有一个人爱看小黄片,他从不避讳他人,经常满嘴荤话;另一个人呢平时看着很老实,但是背地里也爱看小黄片,但是从来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这种事。
而当人们知道后,相比前者他们会更加讨厌后者。这在我看来觉得很奇怪。
因为那个偷偷看小黄片不敢伸张的人,起码他觉得这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不是吗?另一个皇然挂在嘴上的人,他应该不觉得这是一件什么不好的事情。
不敢声张,就还知耻;而堂而皇之示之与众,就根本不知耻。
到底哪一个更可怕呢?
但是人们却往往觉得前者虚伪,令人讨厌,后者虽然低俗却真实,反倒可以原谅。
假如我们都这样想的话,恶岂非都要无所畏惧、得意洋洋把自己丑陋的嘴脸炫耀于世,还能落个真实不做作的名声?
知耻是很重要的一项道德品质,不论行为如何,知耻的人都比不知耻更好。
坦然从容做坏事的人相比于带着挣扎做坏事的人更加无药可救。
再说回前面那个问题,很多时候当有人说我们应该吃素、应该减少作为食材的动物的痛苦、应该爱护宠物、、时,这些人会被有的人定义为“圣母婊”。
而自从有了这个词后,“真性情”、“真实不做作”的人们就有了强有力的武器,可以随时开火。“圣母婊”们就得小心翼翼、不敢发言,以防被冠以“圣母婊”这个耻辱的头衔。
圣母婊好像意味着一种过度的善良。
人类自认为地球上的高级动物,不就因为我们有人性、有善这种东西吗?
我们不仅对同类,也对除人类以外的物种产生同情和怜爱,我有时也觉得这挺神奇的。不过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可是什么时候有爱心、有同理心被等同于虚伪了呢?还是说在有的人看来,损害到人类自身利益的善良就是罪恶,善良过度也是一种罪恶?
我知道有人要反驳我,你知道什么?我们反对的是伪善。
我还知道他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武器:你号召别人不要xxx,有本事你别xxx啊,一边说一边xxx,真是恶心。
这句话一出,大部分人就要哑口结舌、面红耳赤、羞愧欲死了,因为至善至美的人总是少数,我们都是一边向往善,一边又屈服于欲望的普通人。
这样“真实不做作”的人就可以高扬胜利的旗帜了,他们把“圣母婊”的帽子戴到对方头上,再联合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站上道德的高地,蔑视这个虚伪者。
可以说,言行不一致是人们攻击“圣母婊”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不同于法律,道德更多是关注动机,有时候一个人好心办了坏事,从道德角度上,我们也是宽容并原谅他的。
即使有的人口中的“圣母婊”只是一个嘴上说,实际行为又做不到的人,我也不认为对方应该被冠上婊这个字。
而且事实是很多人并不清楚对方是否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就武断地判定对方根本做不到自己提倡的那样。因为他们自己做不到,也想当然认为别人做不到。
我发现很多喜欢定义别人为“圣母婊”的人的逻辑是:有善的想法但是自己又做不到,那你就不该有这样的想法!
按照这样的逻辑,一个果断杀害无辜的侩子手就比一个内心不愿意杀害无辜但是最终还是杀了无辜者的人更好;
一个心安理得污染破坏环境者也比一个内心也想要保护环境,但是却做着破坏环境的事的人更好;
如果是这样,那要怎么定义一边呼吁保护环境一边又做不到绿色出行,每天点着外卖的人呢?他们就不该对环境保护理论点头称是,否则他们就是“圣母婊”?
反正我是不能接受。
很多时候人云亦云,大家都说“圣母婊”,我说说也很正常嘛。就是因为这样,很多善良的人不敢发声。
就像每次我看到有些视频里对动物的残忍行为,我都不敢发表真实的想法。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比如有多少人是觉得某些烹饪方法残忍,但是又不敢说出来的?
很多人觉得“白莲花”“圣母婊”的行为,我认为恰恰体现了我们作为人的特点。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但是人类却对作为食物的存在产生了同情,人类把同理心扩大到了更大的范围。
能把爱推及到零零种种的生灵、世间万物,这在我看来是一个更高级的人,我自己做不到,但是我不会去指责他们太博爱。
人身上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尽管恶常常战胜善,但是只要善的心不死,就总会多点光明的可能性。
宁愿接受完全的恶,也要批判不完美的善是不对的。
我倒是愿意世界上多点圣母的存在,哪怕他们只有想法没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