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专访了一位中科院的优秀年轻副教授、博士(拿了几个科学院重要的年轻学者奖项和称号)。她从事计算材料学方向的研究,自认为资质平平,与他人无异,却在人生的前几个阶段总能脱颖而出,是运气吗?不然。她对职业选择、人生思考超出了对一般科研人员死板、无趣的传统印象。她甚至还是一名较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对金钱和自己的努力看得很淡,经常把自己的成绩归于主的眷顾。
年轻人究竟应该怎么选择职业、科研究竟合不合适?她的思考和解答对迷茫中的年轻人、特别是研究生和年轻科研工作很有意义。以下是访谈她的主要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益。
一、不知道喜不喜欢没关系,至少要知道是不是讨厌
现在的研究生大部分都不知道在干嘛,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研究生,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课题,甚至连一个从事两到三年的研究人员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理论研究工作,更不要谈在工作上的作出新的建树。我一毕业就开始带研究生,但是有些学生让我越带越失望,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研究方向或是科研职业;不知道喜不喜欢没关系,至少要知道是不是讨厌?讨厌了就该果断放弃,去找寻自己不讨厌的或是喜欢的,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过,不想学、学不会、讨厌学,陷入恶性循环。
绝大部分的研究生在进入课题组之前和之后,对自己的课题和对自己的人生都缺乏思考。最大的原由就是在于人生的模块式教育的结果,从小到大,人生好像被分割成了好几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小学的时候被教导好好读书,填鸭式的灌输,中学更是以考上大学为目标,一天都在思考学习。而考上大学后,更多的人是迷迷茫茫,很少有人思考大学以后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想从事什么职业。真正大学本科毕业后,只是从事一个工作,只想着一个工作是否有钱,是否有地位,没去想过你是否喜欢你这个工作。
经常有报道说国外的研究生或是科研工作者把绝大多数的精力放在研究本身,而国内的学生经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个研究能给自己什么、能获得多少钱上面,这个是事实,这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科研精神上的差距。很多研究生为什么浑浑噩噩,就是缺乏思考,缺失对人生的思考。模块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大家个体的发展,绝大部分的个体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没有让自己的大脑得到充分的锻炼,让自己的思想得到挖掘。
二、尝试自己喜欢什么,尝试自己以前想干而没有干的事情
自己曾因为生病大学期间休学了一年,在一年中,没有其他干扰,自己可以充分安排时间,有机会去思考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以前喜欢玩网络游戏,这段时间自己就玩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网络游戏,发现厌烦了,没兴趣,我判断这个爱好不能长久或是成不了我的职业方向。有段时间觉得网站好玩,就学习建站,建立了好几个网站,当起了某论坛的管理员。发现这个很有意思,于是就废寝忘食地捣鼓网站的建设,独立建了某租车公司的网站,卖了点小钱。对网络和计算机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兴致勃勃,于是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应该还是与计算机有关。但是之前的专业是金属材料,实习的时候经常要到黑乎乎的工厂里面,我很怕这样的工作环境,也跟计算机什么没关系。
偶然的选修课,我发现了一个叫计算材料学的研究方向,就是用计算机编程解决一些新材料研发的问题,这个好像可以把计算机和我的专业结合起来。所以在复学回来后充分发掘了自己在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能力,并把自己专业材料学与计算机方面结合起来,这好像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完全激发了自己的研究趣味。在毕业前,从事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就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方向和课题,这时候也基本选择了你以后想要从事什么方向的工作,所以研究方向在这个时候基本确定了。研究生在选导师的时候,也相应地选择了计算材料学的导师。然后就一直从事这个令我饶有兴趣的领域。
那年生病了,自己尝试很多东西,某种意义上说,自己并没有刻意要去想,只是在完全放空的人生中自然而然的思考。那个gap year让自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科研学业和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可以说,至少我清楚地知道我为什么从事了现在的研究方向,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乐此不疲。
三、兴趣变成职业,真的是幸福吗?
很多人说把兴趣发展很职业是幸福的,其实我认为不然。比如你喜欢画画,但是真正把画画变成职业后,也许你每天要画一千幅画,你还会真正喜欢吗,真正快乐吗?这时候就是考验你是真正喜欢画画,还是仅仅喜欢画画给你带来的放松和快乐。就像在科研中,你是真正喜欢科研本身,还是喜欢科研带给你的光环。毕竟未来的职业是一份长期的过程,建议大家在大学的时候或是在闲暇的时候要充分尝试自己想干的事情,最好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整天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意义不大。
编者:应该副教授要求,其真实姓名和各类体现优秀的获奖经历全部省去,将低调体现得玲离尽致。有要交流者可私信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