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睡不着,翻了下朋友圈,这两天热门话题不是中年少女,就是唱哭了自己的朴树。说到朴树,是从老毛自弹自唱那首《平凡之路》开始,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很多,譬如
不问世事、一身清白。
上个节目就可以成为大新闻。
穷、衣着随意、除了音乐以外孑然一身。
被世人过分追捧,人生俨然得道高僧。爱情和金钱都是将就,唯有音乐无限崇高。
从无数人手中的笔和纸上,相继喷薄呼啸出一阵阵油墨味和泛滥的 ,他们狂欢着、呐喊着、热血沸腾着,左推右就着把朴树拽近了自己臆想的世界,于是每个人都有一首歌是朴树,每个人都有了朴树的影子。
这些,使得真正的朴树,像一个蒙娜丽莎,市面上出现的尽是些烂俗的字,落笔成文汇周刊或者文艺风象的文化气节,把朴树弄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化人。
这样类型的文字,抛下音乐谈人生,完全不亚于任何形式的捧杀。
我们都成了一个个刽子手,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朴树。
事实上,我们又都不了解朴树。
朴树的歌,我都听过。现在手机里下载最多的也都是他的歌。
经典的如《平凡之路》《那些花儿》《白桦林》,流行的如《送别》《在木星》《且听风吟》《清白之年》……
朴树的歌,有很深的个人烙印。
把每首歌拆开来看,不难看出极强的个人情结,又都书写了朴树式的孤独。
他的孤独,是歌里的独特气质。
但实话论之,这些孤独并非所有人懂。
朴树是有群众基础的。
因为他平凡,真实,接地气,贴近我们的生活,以至于我们如此喜欢他。
但现如今的朴树又是不切实际的。
他的音乐和生活都被无限放大,他的每一步被夸赞被盛誉,都成了欲加之罪。
让他好好做一个平凡人不好吗?
当你闭上眼睛去听歌时,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问,那歌才是最真实的触感。
别去看评论,别去看故事。
那样的朴树,不管是好是坏,那才是真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