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的母亲静妃在《琅琊榜》中虽然只是个配角,但极为出彩。靖王正直、刚毅、宁折不弯,即便被放逐十余年也未曾改变心智,这与其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连皇帝夜觉得靖王的性子终究是随静妃多些。今天,我们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谈谈静妃。
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剧中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感动。当靖王从谢玉口中得知他最敬爱的皇长兄祁王、最亲爱的朋友林殊是被设计冤死的时候,他违抗圣旨去宫中找他的母妃。静妃看出他心情低落,问他怎么了?他强忍着泪水说:想小殊了。
试想,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大男人,居然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想找母亲倾诉。换到现在恐怕都很少有人会这么做。
人在伤心、痛苦、压抑的时候都会寻求安慰。母亲是最能安抚受伤的心灵的地方。因为母亲无条件的爱与支持,会给浸着苦涩的人心提供一个“安全岛”。
可是,却极少有人在成年后还想着去父母那里寻求安慰。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母亲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你问问你的本心,究竟是怕父母担心还是怕损害自己在母亲心目中的形象?如果有个人从不批判、不抗拒你,会全身心接纳你,你会不会在失落的时候第一选择就是去找他?
静妃对靖王就是这样的存在。静妃在靖王落魄的时候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关心他的身体,给他做好吃的。哪像现在有些家长盯着孩子的成绩、挣多少钱、娶得媳妇漂不漂亮……总是让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就不要怪孩子不愿意对你说心里话。
靖王能守住本心,就是因为静妃的顺其自然,她只是给孩子爱和自由,至于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由他自己做主。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时候,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心理能量会不断增加。
宽容的心
静妃有一颗宽容的心。她的宽容不是《甄嬛传》中那些女人的刻意而为,也不是搬弄是非、竞相邀宠的手段,而是本性使然。
皇后设局害她,皇上回宫后却一个字都不提,当皇上质问皇后说要替她出气的时候,她还主动给皇后求情;她的贴身宫女背叛了她,皇上下令杖毙,她却求情免其死罪。
对人持有宽容之心,对事更有包容之量。她对淑妃说,哪有过不去的坎,当时你以为多难过去的事,随着时间流逝,你便会觉得根本没那么难。
能看得开,心中宽广,才能遇事从容、淡定。于是,不畏惧眼前的困局,不担忧未到来的明天,胜似闲庭信步,闲看云卷云舒。
这样的心态对靖王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因为母亲的宽容,靖王的人生格局比较广阔,他不会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分重要,眼里和心里就能装得下别人。所以,这么多年,他把对祁王的敬佩、对小殊的友情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哪怕搭上自己的前程也要为他们昭雪。
因为母亲的宽容,靖王才能有一颗柔善之心。这颗心敦使他善良,能体察百姓之苦。所以才会在私炮房爆炸案之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甚至厉声质问一心扶持他上位的梅长苏。
因为母亲的宽容,靖王才会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错怪了别人,他会诚心地认错。剧中可以看出,他虽然宁折不弯,但是他敢于正视自我,真诚对待他人。
可见,唯有那种怀抱大格局的母亲才能让孩子放开眼界和心胸,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不足,让孩子心中有爱、有家、有天下。
客观的视角
剧中有一个情节,我体味了好久。
靖王外出赈灾,梅长苏病重。此时誉王设局离间靖王和梅长苏的信任。因为摸准了靖王的脾性,这个局设在了静妃身上。
聪慧的静妃早就识破了这个局,但她没有说破,只是将计就计,把皇后摆弄了一道。同时,也揪出静妃身边的“奸细”——小新。皇帝下令要处死小新,可是静妃却请求皇帝同意她自己处置自己的宫里人。她跟小新说,可以给她一条生路,但前提是她要向靖王招认她离间梅长苏的来龙去脉。
其实,按照常规思路来说。像这样的事情,母亲直接给儿子把事情经过解释清楚就好,何必还要让小新说呢!
细想可知,这是静妃的高明之处。
自己解释,儿子肯定也会相信,但是难免会让靖王觉得自己对梅长苏有偏袒之心,让当事人解释,更有说服力。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将来靖王是要做皇帝的,难道事事都能仅凭一面之词,以感觉和情感处事吗?
静妃让小新来说明此事,从另一个角度告诉靖王:无论何时何事,都要客观评价,双方兼顾。眼睛看到的事,心理偏袒的人,都有可能出错,只有事实和真相,才是一个为君者处事的原则根本。
这样的静妃,对靖王影响颇深,她给予靖王健全的人格,让靖王有强大的内心可以独自面对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她给予靖王善良的品格,让靖王有宽广的胸怀可以装下天下百姓的疾苦;她给予靖王客观的视角,让靖王时时以“第三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得失对错。
成功的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母亲的性情,深刻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