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热,白天渐长,小区的孩子们在晚饭后纷纷出来玩耍,晞宝当然也不例外。在经过了与众多小朋友的充分“接触”、“磨合”之后,晞宝终于找到了一个比她只大3个月的小姐姐作为玩伴,小姐姐也跟小妮子有眼缘,俩人玩得不亦乐乎。
晞妈打心眼儿里愿意晞宝和这个小姑娘一起玩,不仅在于她俩年龄相仿,更因为小姑娘性格开朗活泼,无论何时看到她都是一幅笑脸盈盈的喜兴模样,而且小小年纪特别懂事儿、有礼貌,尤其是从一直带着她的住家阿姨那里得知小姑娘的境况后,晞妈更觉得小姑娘的难能可贵——原来据阿姨所言,小姑娘的父母早已离婚,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只有周末才去妈妈那里。可是爸爸平日工作很忙,小姑娘的生活起居上学玩耍全都由阿姨一手打理,晚上也跟着阿姨睡。
就这么和晞宝玩着玩着,小姑娘和晞妈也熟络起来,称呼由“阿姨”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妹妹妈妈”,晞妈也脆生生地应着。尽管她俩自成一统,但是挡不住小区里大孩子们时不时的“招惹”。
有一次,小姑娘和晞宝正在各自抛球,两个约莫6、7岁的大孩子过来一把抢走了小姑娘手里的球,小姑娘喊了两嗓子“这是我的球”没有任何效果,红着眼圈向晞妈求助。根据晞妈一贯的原则——不干涉孩子之间的事,于是就说“宝贝,哥哥抢你的球是他的不对,你要了他也不还给你,那你去把它抢回来”。听完这话,小姑娘把眼泪一抹,冲着两个抢球的大孩子跑过去,边跑边喊“还我的球”。大孩子大笑着继续抱着球跑,小姑娘在后面拼命地追,晞妈原本以为几圈后小姑娘就会放弃,因为完全没有追上的可能,接着自己再出手。然而,完全出乎晞妈意料的是,小姑娘契而不舍地一直追一直喊,而且没有哭!
晞妈在一旁看着,眼圈湿润了,心里泛起阵阵怜惜和酸楚,这是怎样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呀!大部分时间只跟着住家阿姨连单亲都算不上的成长环境下(虽然有爸爸,但爸爸基本上也不在家),小姑娘竟然如此开朗、乖巧、懂事、灵动,再加上遇事不放弃的这种执着,晞妈相信只要有恰当的引导,她的未来铁定错不到哪里去。
其实,这些不也正是晞妈希望晞宝所具备的品性么?之所以会毅然决然离开打拼多年的职场,就是为了陪伴小妮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行和行为习惯,可是,尽管晞妈见天儿地盯着,晞宝还是有不少坏毛病。再来看看小姑娘!住家阿姨告诉晞妈,她来小姑娘家应聘时就跟爸爸说的很清楚,自己一个大字不识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这令晞妈陷入了困惑之中,小姑娘的性格品性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思来想去,似乎只有一种解释:有些性格的确是天生的,打娘胎出来就已经烙在了骨子里。如果先天不具备的话,那么后天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了。
应该说,小姑娘目前在知识的认知能力上可能跟晞宝差不多(她去年就上幼儿园了,晞宝还在上托班),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小姑娘身处在晞妈眼里基本上可以算作“逆境”的成长环境,依旧如此乐观开朗却不疯癫,乖巧懂事却不胆怯,执着坚韧却不自我,难能可贵至此,岂是几个大字、几句英文、几道算数所能匹及的?
理所当然的,晞妈希望晞宝能和很有“小姐姐范儿”的小姑娘在一起玩,既然先天骨子里缺少一些晞妈期待的性格因素,那么后天所受的影响对这部分性格的养成改善就至关重要了——榜样的力量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可能会大得超乎你的想象。而这,远远比多报几个兴趣班多训练几项艺能来得重要,更何况,还可遇不可求呀!